立即捐款

世盃技術分析 郭家明:三後衛復辟

世盃技術分析 郭家明:三後衛復辟

香港足總在上週日(12月21日)晚以「2014世界盃技術分析報告」為題舉行教練講座,並邀來國際足協技術分析小組成員、香港足球名宿郭家明,和港隊總教練兼技術總監金判坤作為主講嘉賓。金判坤以講解港隊的訓練方法為主,當中涉及青年球員的訓練概念;至於郭家明則列舉國際足協的連串數據,解讀決賽周各隊的技戰術走向,為是次講座的焦點。

三後衛陣式的復辟

就各隊的陣式變化看,「智多星」指出本屆世界杯的潮流是回歸三後衛,或德國的4-3-3陣形。去年洲際杯尚且流行踢4-5-1(甚或切換成4-2-3-1)陣式,但本屆世界杯卻出現兩種趨勢:一,前場佈下三位進攻球員以加強人數優勢;二,邊後衛的助攻屬性更甚於防守。在第二點的前提下,較多球隊排出三後衛陣式,以釋放兩翼衛的進攻能力。在三後衛的基礎上,更有球隊如哥斯達黎加選擇5-4-1陣式鞏固防守,後排五名後衛能一致向對手發動進攻的一側邊線靠攏;又或如墨西哥,雖然擺出三後衛陣式,但在馬基斯居中指揮下,即使有一名翼衛押上至中場,另一側翼衛立即回收保護後防。而且,這些球隊仍然能維持前場至後場30米距離,體現球員的高度協調性。除了以上兩隊,郭家明也列舉智利和荷蘭的比賽錄像作為演繹三後衛陣式的例子。

進攻和防守細節的變化

各支球隊均重視和體現控球在腳、組織進攻(possession and progression)的能力。即使不少球隊側重防守,如荷蘭、墨西哥,都能夠通過後場組織發動進攻、爭取入球。本屆世界杯的總入球量達到171球,與98年法國世界杯相同。而且,不少球隊的成功要訣皆在於其快速的攻守轉換。從各隊防守反擊所換來的34個入球裏,既源自不超過三次傳送所製造的機會,也不乏直打後衛身後的長傳,和個人快速盤帶。以上反擊手段,體現進攻球員高度默契,對付回防慢的球隊十分有用。

而且,核心攻擊者(占士洛迪古斯、美斯、洛賓等球員)更主導比賽的走向。環顧本屆世界杯171個入球,逾一半由前鋒球員射入。

由於各支國家隊備戰時間短,加上踏入淘汰賽制後和對手的實力差距不大,因此定位球訓練更受到重視。

另外,郭家明指出巴西的潮濕高溫的天氣,使各隊難以貫徹全場壓迫的防守戰術。參賽球隊多半在首十五分鐘執行前場壓迫,並以人數優勢在前場發動進攻(參考分組賽德國對葡萄牙);及至十五分鐘後,一般球隊改採中場壓迫消解防守壓力(參考分組賽荷蘭對澳洲);至於比賽大部分時間採取deep defending的球隊,就以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為表表者。

守門員對球隊的影響更為深遠。以世杯金手套、德國門將紐亞為例,他不只把關技術出色,即使在迎接高空波、出迎時機,以至廣闊的活動範圍和處理腳下球技術,均壓倒其他各隊門將。從紐亞的當選,可見當今球壇對守門員的技術要求更為全面;而且他傳球成功率達致100%,猶如充當球隊的最後一名後衛,使防線得以推前,對德國隊的整體運作意義重大。

體能要求和教練調兵遣將的功力

正如前述,天氣環境成為球員必須克服的障礙,因此體能變得十分重要。一些球隊如西班牙,因為球季較遲結束(歐聯決賽)而嚴重影響球員體能,使分組賽表現大打折扣;至於德國,卻反而受益於國內球會歐戰結束,使球員充分休息,以逸待勞。

體能因素,對十六強階段以後賽事更有深遠影響。八場十六強賽事當中,有五場要踢至加時、兩場以十二碼決勝負,可見對球員體力消耗甚鉅。另外,前鋒既要執行前場反搶又要完成防守反擊,場均奔跑距離達到11000米。如是者,教練臨場的調動換人成為了克敵制勝的關鍵要素,但是每場三個換人名額又會讓各隊教練小心翼翼,為求在加時階段擊倒對手。為了豐富比賽的內容和減少球員體能的耗損,世界杯技術小組特此建議國際足協在日後賽事的加時階段加入多一個換人名額。

體能、教練調動,加上凌厲的鬥志,影響着各隊發揮後勁,並扭轉比賽形勢。本屆世界杯的82個入球(約佔總入球量的四成多),是比賽最後30分鐘射入的;而至於後備球員,則射進當中的32球,約佔總入球量的兩成。郭家明以荷蘭教練雲高爾為例,說明教練在瞬間know-how的直覺因素。猶如哥斯達黎加一戰他調換門將之舉,雖然這調動不乏其偶然性(剛巧雲高爾的教練組掌握對手在本屆賽事射十二碼的數據),但卻也是決定戰局的關鍵條件。

談到未來世界杯的趨勢,郭家明認為各隊早已揚棄昔日kick & run的足球,並且強調組織進攻的能力;邊後衛在進攻的責任,只會有增無減。從德國奪冠的經驗看來,國際賽場上年輕球員的比重會越來越高。即以德國為例,上屆世杯他們在場內只有六位25歲以下球員,如今卻增至九位,而且平均年齡只有25歲。職業球員的早熟化,或成為未來足球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