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齊做回收實驗 馬鞍山可以更綠

齊做回收實驗 馬鞍山可以更綠

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收費)鬧得滿城風雨,原定於今年4月1日起實施,再一次延至今年8月生效。社會各界就垃圾收費執行細節意見紛紜,對於如何妥善棄置垃圾心存疑惑;未見減廢成效,反增民怨。在8月1日前,香港可以如何由這場「垃圾之亂」過渡至良好的「垃圾管治」?

馬鞍山人口約21萬,只得每周6小時定時定點的「綠在沙田」回收流動點及2月開始的「綠在欣安」回收街站。環保組織綠惜地球按《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 - 2022》(《藍圖》)所設下的回收目標計算,平均每人每日要回收0.74公斤回收物,即馬鞍山區內回收設施每日要回收約157噸回收物,即使加上「 6仔」(綠在區區)三色回收箱,明顯設施不足,無可能達標。《馬聞》訪問多年來關注垃圾收費的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Vivien),與大家一齊了解垃圾收費,探討馬鞍山可以「有幾綠」。
  
垃圾收費並非新事,香港醞釀多年,最近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門話題。然而,大眾集中討論操作細節上的混亂,質疑垃圾收費的減廢成效。對此亂象,Vivien提醒我們:香港其實花了十幾年時間去討論垃圾收費立法,減廢成效也可以從其他城市的數據得到印證。

台北首爾成效顯著 港卻擾民

以南韓為例,早於1995年已實施「垃圾收費」政策。南韓推出垃圾收費後,數年間的人均廢物棄置量減少四成;人均廢物棄置量與香港接近的台北市,自2000年實施垃圾收費後,在2000年至2011年間,台北市的人均棄置量從1.11公斤降至0.39公斤,大幅減少65%。
  
垃圾收費在其他城市的成效有目共睹,香港政府多年來視之為「減廢火車頭」,在2013《香港資源循環藍圖 2013 - 2022》定下於2022年或以前,將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2012年的1.21公斤減至0.8公斤。然而,這班車遲遲未有開出,2022年香港人均棄置量不跌反升至1.51公斤;更令被寄予厚望的「減廢火車頭」,未出車先出軌,成為擾民政策。
  
其實垃圾收費初在台北、首爾實行時,也遇上許多混亂、批評。無痛減廢並不存在,Vivien 指出台北的政策更辣,因為它有一個叫「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居民不能把垃圾就地放置,而是將這些垃圾在指定時間丟棄至垃圾車,逾時不候。

減廢非收費 鋸地拖棍違原意

「說真,這麼大的社會,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上班時間、不同的作息時間,很不方便,初時一樣都這麼亂。」Vivien說,其實我們每天製造的垃圾非常多元化,有很多是官員想像不到、甚至你我都想像不到的垃圾問題。其他城市本是我們今日的他山之石,然而垃圾管理問題多年來並未受到重視,香港的回收配套設施一直未到位。
  
以地拖棍事件為例,在台北這些「長條狀」的地拖棍其實是有配套進行資源回收:木棍就拿去做木回收、金屬棍就拿去金屬回收。垃圾收費的立法原意是減廢而非收費,如果政府都認為11元是貴的,是不是應該考慮其他收費模式,而不是取巧提出「把地拖棍鋸開」此等添亂言論。
  
Vivien 歸納「由亂到治」的方法:「我們經常都鼓勵落區解說,你(政府官員)直接面對不同的居民,可能有些居民會比較暴躁,但其實居民都是想你告訴他們該怎樣做和合理地做。」

P030103
馬鞍山人口約21萬,但「綠在沙田」回收流動點,每周只得6小時定時定點到訪馬鞍山。

幫忙一起回收 重塑鄰里關係

Vivien 分享這些城市能夠成功推行垃圾收費的一個特性,就是那些社區的鄰里關係是很緊密,大家互相提醒,而且很自律。香港人生活在密集的城市裏,住得這樣近、左鄰右里卻又那麼陌生。「香港的社區,架構是由很多不同的屋苑構成一個個小社區。小社區裏面大家如能夠團結、改善鄰里關係,其實是可以互相幫助大家,譬如我今天不能回收,隔壁鄰舍可以幫忙一起去回收。」完善鄰里關係外,社會上還有人看到垃圾收費帶來的好處。「我看到這些城市,都會因為廢物收費衍生出一些小型的business,幫忙去處理這些垃圾和資源,好像現在的The Loops(見另文),就是這一類型的機構。」
  
垃圾管理全民有責,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由上游生產商源頭減廢至下游回收全面配合。當政府未有足夠政策支援回收業的時候,社會上不同的持份者就會補位,用社會創新的方法去彌補政府的缺失。而處於上下游夾縫中的我們,又能如何做好源頭減廢及資源回收工作呢?
  
馬鞍山是福地,超過一半的土地是綠化地帶、自然保育及郊野公園用地; 餘下的則以大型屋苑及公共屋邨的住宅用地為主。儘管現時未有「綠在馬鞍山」,基本上所有屋苑都有三色回收箱;如果不想花錢棄置垃圾,只要把垃圾好好分類,再放進三色回收箱,便不需要用收費垃圾袋。

走出惡性循環 先有量再爭配套

過往,屋苑回收商被揭發把回收物當垃圾處理的醜聞,導致不少市民對三色回收箱有一種負面印象;但另一方面,回收商因為回收量不足,難以填補人工及營運成本。「香港經常都在一個循環裏面,就是有個別市民很想有回收,但比例佔太少數,起不了足夠的回收量,所以回收商不願意進來做回收。」
  
要走出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循環,我們可以做的是做好個人、社區回收,用個人回收行為向政府、管理公司提出訴求,證明現時的回收配套設施的不足。當公眾回收參與度增加,政府就不得不增加配套設施。事實上,現時有不少政策如「綠綠收」一站式回收服務、「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等可以讓私人屋苑申請。
  
面對垃圾收費,與其左度右度,又淘寶翻版袋、又丟棄垃圾在外等,不如和左鄰右里認真學習回收分類,了解自己社區的垃圾情況,由下而上推動減廢回收。新一年,馬鞍山人不如一起進行一場社區實驗,在家做一個簡單的「垃圾審計」,用一個星期的時間,認真把家居棄置物分類、回收,看看最終需要幾多個收費膠袋,垃圾處理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撰文 // 歡
攝影 // Isaac

———

社區報《馬聞》團隊是由一群關心馬鞍山的馬鞍山居民自發組成。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