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埔消失的戲院街

大埔消失的戲院街

寶華戲院外(相片來源:大埔老街坊)

文:公主、阿修、綠茶 

(埔報報導)自從失去了唯一連鎖卡啦OK,把沙田賽馬娘跨區誘拐過來練習勝利演唱會的計劃不通,大埔人再度記起此處是十八區當中唯二沒有戲院的屈辱。一年多前UA院線敲定在大埔開業,多少挽回了埔民的樽鹽,然而疫情令影院龍頭結業,戲院復興成疑,大家不禁抬頭自問,「係咪連個天都唔鍾意我哋睇《無限列車》?」其實,從戲院街到大中星輝,本區先後有六間戲院進駐,更有各種鮮為人知的輝煌「戰績」,足夠拍一部大埔人的電影,留到第七間戲院開幕時放映。

邱東在《新界風物與民情》說:「大埔最早之大埔戲院位於戲院街,此街之命名由此而來。繼而有金都、寶華。」據悉,大埔戲院於193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落成,最初名字是Tai Po Theatre,正好說明這也是劇院而非單純的電影院。香港廣播界宗師,以「天空小說」知名的播音員李我(1922 - 2021)曾經在大埔戲院工作,他曾在一個口述歷史計劃裏回顧:「抗戰期間,大埔有一間大埔戲院,當時我是做抄曲、編劇的,就是戲班寫字樓工作。」有一次主演的小生病倒,李我做臨時替工,憑藉文學修養與爆肚天分,一演成名。原本他可以繼續做「大倉」(演員)而不用做「櫃台」,但因為沒有自己的戲服,散班以後只好去做男伶。大埔戲院可算是李我粵劇生涯的其中一個起步點。

數年後日軍陷港,影藝人員星散,例如原籍廣州的李我,選擇徒步走到中國大陸,不過大埔戲院在戰時仍有營業。它當時是「五輪」(第五級)影院,放映國、粵語片,以及重複播放粵語舊片。前座票價軍票40錢,與元朗同樂同為淪陷期間經營的新界戲院。1945年日軍敗象漸現,市道日差,當局頒佈公示放寬賭禁並發出「娛樂場」的牌照,港九新界數十家酒樓、戲院紛紛開設娛樂場,其中大埔戲院更名為大埔娛樂場,並曾在日佔時期的報紙上刊出開業廣告。所謂娛樂場,據盧瑋鑾教授(小思)在《葉靈鳳日記》的箋語,即舞廳、導遊社、娼寮、賭場。

金都星光加持避過左仔第一彈

戰後的大埔戲院回復舊名,仍有播放電影,但因為鄰近富善街和火車站,作為區內中心設施,實際有着文娛中心的功能。五十年代那裏曾經做過七百村代表大會、鄉議局就職禮、救災遊藝大會、懇親會場地(學校家長日)等等。隨着另一間現代戲院開業,大埔戲院在五十年代結業,並於1964年改建為明月樓。戲院街有一段日子仍是地區行政中心,更成為「恐襲」目標。1967年7月12日明月樓旁的七約鄉事委員會會所發生爆炸,由於原定組織民安自衛隊的會議改期,因此無人傷亡。次日會所一名工役因為涉嫌裝置計時炸彈而被檢控。這次鄉間小社區炸開的土製菠蘿,更是六七暴動千多起炸彈案的第一爆。

大埔戲院之後就是1957年在大埔廣福道及安富道交界開業的金都戲院。它坐擁900多個座位,規模非常之大。當年開幕時有很多名星到場剪綵,包括胡楓、吳君麗等等,吸引了很多市民到場看熱鬧,可謂星光熠熠。金都業務繁盛,在大埔戲院改建成明月樓那年,一名惠興餐廳的外賣仔在戲院旁被運泥車撞傷,揭發該處經常有大量人流聚集在戲院以及旁邊的茶餐廳。附近又有新界的士站,客貨車在十字路口搶客,交通極為混亂。除了熱鬧場面是今日難以想像,更難想像是如果爆炸發生在新戲院旁而不是舊戲院旁,據羅恩惠(《消失的檔案》導演,童年在大埔居住)憶述,戲院街當時有一家洪記士多,是她小時候經常光顧。在爆炸發生後,士多的貨品都從店內的木架上倒下。

明月樓
明月樓售樓書(圖片選自《有瓦遮頭:1950s - 1990s 樓書解讀「安樂窩」》)

寶華全日通難擋銀星鴻基星輝

六十年代,在大埔墟現今寶鄉街東亞銀行與中國銀行位置,出現了第二代戲院「寶華」,它應該是大埔區內經營最長久的戲院。據說寶華戲院由現任政協委員趙鎮東策劃,比金都的規模更大,估計投資了230多萬元興建。六七十年代的戲院普遍只有一千至千二個座位,寶華光是座位就多達一千三百個,全院裝設冷氣及使用軟座,足見有多豪華。可惜到了後期因為地產發展蓬勃,寶華戲院部分改建作住宅大廈,面積縮小至現址為實惠家居的位置。隨着新市鎮的發展,大埔區的人口急增,區內相繼出現三家戲院,即大埔廣場(現址為日本城等店鋪)「銀星戲院」、與吉之島(現址為一田等)為鄰的「鴻基戲院」,以及美新里和舊墟直街交界(現址為樂天漁港)的「星輝戲院」。寶華戲院在競爭之下,經營漸走下坡,於九十年代改為發售全日通戲票以吸引觀眾,唯仍不敵新型戲院的競爭而結業。

PoWahTicket
寶華戲院電影票

地上的蔗渣曾共渡過漫長歲月
 
無論舊時或現在,買零食進入戲院看電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環。以前的小販檔遍佈街上:有煨魷魚(用炭爐煨的魷魚,香味傳遍了整條街道)、烚花生、粟米(用五香粉加熱水,微微烚稔了的花生,冬天吃的時候分外覺得溫暖) 、鹽水馬蹄和酸蘿蔔、桃(將醋浸着用長籤串着的桃及蘿蔔,夏天吃時分外覺得涼快)、糖炒栗子和鹽焗鵪鶉蛋等。最後不能不提就是竹蔗,印象最深刻就是小販將約有手臂長的竹蔗砍小段後放入袋內。看電影時一口一口咬入竹蔗,咀嚼後嚥下蔗汁,剩下的蔗渣就隨意吐在地上,所以很多時候戲院的地面都有很多蔗渣。當然現今社會因為衞生問題,這款小食已經不復存在了。

關於舊時戲院,更不得不提的,就是戲院的廣告。想當年沒有互聯網,各大戲院需要在報紙刊登廣告,還要列出上映戲院的名字,讓市民知道此電影在哪間戲院播放。寶華戲院後期的全日通戲票,就是播放三級電影「任睇唔嬲」,此類的三級電影大多來自世界各地,所以翻譯戲名時,更別出心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