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政政系擬「重組」殺系  關注組促暫緩議案、延長諮詢

中大政政系擬「重組」殺系  關注組促暫緩議案、延長諮詢

(獨媒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一直在風口浪尖,校方自2021年開展「重組」計劃,擬與現有另外兩個課程合併成一間新學院,政政系將「殺系」變為一個課程。方案今日(12月6日)呈交中大教務會討論。有政政系學生成立關注組,其師生民意調查結果顯示,逾九成受訪者認為合併諮詢不足及計劃倉卒,僅6.5%受訪者贊成合併。關注組批評校方欠缺諮詢和透明度,屬「家長式管理」,要求暫緩議案,以及延長諮詢等。

新學院暫名「政治管理與政策科學學院」 

2019年反送中及《港區國安法》自2020年實施後,香港政治環境和風氣急速改變,大學特別是中大更處於風眼。其中風口浪尖的中大政政系,校方在2021年提出重組政政系。同年11月,「中大社科院跨學科課程檢討小組」成立,為「重組」進行收集資料、分析及整合等工作。

無標題

無標題

2022年8月,中大社科院跨學科課程檢討小組發表90頁長的《重組社會科學院四個課程:最終報告》(Restructing of Four Programmes in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Final Report)。《最終報告》中,小組考慮兩個英文名稱:School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 Science 和 School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Policy Science 作新學院的英文名,翻譯成中文後則稱「管治與政策科學學院」和「全球管治與政策科學學院」。

政政系主任盧永雄今年9月的年報表示,新學院暫名「政治管理與政策科學學院(政政學院)」(School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 Science,簡稱 SGPS 或 School of GPS),預期於2024/25年度即下學年開設。下設三個本科生課程,即政治及行政學課程(GPA)、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及數據分析與政策研究(Data Science and Policy Studies),碩士課程則整合為新學院下的「全球政治經濟碩士」學部,政治及行政學系(GPA Department)消失於架構中。

現時中大社會科學院下政政系等課程的架構(上)及擬重組及設新學院後的新架構(下)
現時中大社會科學院下政政系等課程的架構(上)及擬重組及設新學院後的新架構(下)(今年11月中大向學生發放的投影片簡報)

關注組:系主任指「政治呢個名太嚇人」

有中大政政系學生成立「政政合併關注組」關注事件,成員之一、政政系學生關靖豐指,系主任盧永鴻曾在一次師生諮詢會上表示「政治呢個名太嚇人」,導致政政系收生不足,並引述《最終報告》指,全球研究和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的學生對兩個擬作新學院名稱的名字有分歧,例如全球研究學生希望新學院名稱包括「全球」和「國際」等字眼,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生則不希望有「政治」或「行政」等字眼。

無標題

關靖豐批評,新學院的擬定名稱「四不像」,質疑是否必須將三個本科課程合併。他又指不論政治氣候,均有學生希望修讀政政系,「改壞名」影響收生的說法難以服眾。

翻查資料,中大政政系報讀人數(Band A)在2020年為125人,2021年則下跌至89人,僅收生14人。不過數字在2022年及2023年大幅上升,分別為313人及319人,收生人數則為42人及34人。

關靖豐
「政政合併關注組」成員之一、政政系學生關靖豐

政政系會:對學系傳統造成損失

在新架構下,政政系將會消失,將來只是一個課程。政政系系會內務副主席冼卓言指,中大政政系已有50年歷史。不少校友表示希望保留「政治與行政學系」的學系名稱,更名無疑對學系傳統造成損失。

冼卓言
政政系系會內務副主席冼卓言

戴晉睿
政政系會外務副主席戴晉睿

對於「最終報告」指合併三個本科課程可促進其發展及增加其價值,又指三個課程有所重疊,所以合併能為各課程提供「加乘作用」(Synergy)。政政系會外務副主席戴晉睿質疑,合併將影響各課程獲分配的資源和課堂規模,例如政政系的課程特色之一便是擁有課堂討論和導修(Tutorial),為學生提供思辯空間,課堂人數較少,亦令師生關係良好,合併後或會令空間消失,課堂或會只剩講課(Lecture),失去導修。

無標題

另外,校方曾在公聽會表示,政政、全研和數政將財政獨立。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生周健朗批評,既然三個課程財政獨立,那麼合併只是「塘水滾塘魚」,未能從根本解決校方所指的政政系財政困難問題,「GPA(政政)繼續蝕錢,DSPS(數政)就繼續(收支)平衡,咁我哋點樣幫政政同學去扭轉呢個財政嘅狀況?」

學生引述老師指合併後將有更多人讀數政:似滑坡謬誤

數據科學及政策研究是一個於2019年開辦的新課程,可修讀的科目相對其他課程較少,而數政首屆修讀的學生在今年才畢業。數政學生周健朗稱,經詢問後老師的說法是指,合併後便會有更多人修讀數政,更多人讀便可有更多資源,而更多資源則可聘請更多人任教數政科目,這樣數政便可「保得住」,「你見到佢,嘩!成個好似有啲滑坡謬誤。呢個論證我哋坐喺度嘅同學係覺得奇怪,好多嘢你好似好有信心,然後你無論證。」

周健朗認為,不認為合併是「弊多於利」,但至少在這一刻仍未看到新學院的成立後,如何幫助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去尋找自己的定位,「純粹聽到好多好空泛嘅理論,或者佢自以為嘅邏輯。」

周健朗
數政學生周健朗

部分同學看新聞才知合併 關注組批校方欠透明度

關靖豐表示,現時仍未清楚合併後的詳細資訊以及課程將會教授的內容,部份政政同學更是看新聞才知道合併一事,作為學生感到不受尊重。至於課程檢討小組所提供的數據,亦未能反映合併後能確保學系財政獨立,合併欠缺透明度。

校方於11月23日晩舉行新學院公聽會,但學生於24小時前才收到公聽會的資訊。關靖豐批評,課程檢討小組態度惡劣,有小組成員指學生是「過度感性」去看待合併一事,有小組成員更「瞌眼瞓」,可見校方並無誠意,諮詢解說模糊。他認為是次合併計劃不只反映學院行政問題,更反映了學校無視學生聲音,以及「家長式管理」、諮詢不足等問題。

關靖豐重申,自己並非反對合併,但認為校方處理在程序上有改善的地方,促校方公開更多資訊並聆聽學生聲音。他提到關注組於12月1至4日進行師生民意研究調查,收回92份問卷,結果顯示逾九成受訪者認為合併諮詢不足及計劃倉卒,三成受訪者是從課程檢討小組得知計劃,68.5%受訪者反對合併,僅6.5%受訪者贊成合併。關注組提出三項訴求,分別是暫緩議案、延長諮詢,以及重啟解說。

gpad_merger_concerngrp-06-12-2023-0001

gpad_merger_concerngrp-06-12-2023-0002

由校長段崇智擔任主席的中大教務會,將於12月6日舉行會議,由教職員與教授表決方案。他指教務會學生代表只有「四舊書院」學生會的四名代表。方案如獲通過將呈交校董會,獲校董會通過後便會實施。

*****

政政系學生:我想呢度變成一個更好嘅地方

2020年入學的關靖豐指,起初社會局勢仍未穩定,自己選讀政政是希望透過不同角度與資源去思考香港的問題。他指現在入讀政政系的同學,皆是因為近年香港發生的事才選擇修讀,本身已經是關心時政、校政和社會的人。

2022年起,因政政系聯招收生分數較低,不少學生抱「水泡科」的心態而選讀政政。戴晉睿表示曾猶豫於選讀中大政政抑或中大法律之間,最終報讀政政系原因是因為自己喜歡閱讀政治書籍。他又感嘆成立關注組是「介乎於愛與責任」:「我想呢度變成一個更好嘅地方。」

無標題

無標題

冼卓言憶起,最初入讀政政除了對政治和國際關係有興趣,亦期望可以找到關心社會和志同道合的人。他說:「啫係你唔讀,仲有邊個讀?我上系會(莊),係fulfil(滿足)到我自己對政政系嘅想像,呢個地方係凝聚到一班仍然堅持、仍然有理想嘅人。」

無標題
左起:冼卓言,戴晉睿,關靖豐,周健朗

小組曾於2022年於報章撰文稱「四個不變」

「中大社科院跨學科課程檢討小組」曾在2022年5月於《明報》刊登題為《中大社科院籌組新學院的構想》文章。文中提出提出「四個不變」原則,保持各課程自主性,包括收生方法不變,繼續沿用現時的聯招(JUPAS)編號,保持三個本科生主修選項;課程不變,暫不改動原先的課程結構和修讀科目,但可增加一些選修科;教職員崗位不變,不會裁減人手;財政帳目管理不變,每個課程的財政維持獨立,不會作交叉補貼。

無標題
《明報》網頁截圖

課程檢討小組期望,新學院能培養出具備跨學科知識的社科人才,學院將跨學科兼容,「同學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又有不同配搭組合,似是在享用社科的一個『小型套餐』。」

文章「回應」有師生憂慮政政系未來來會失去其「優良傳統」,課程檢討小組文章則指課程和人手「也沒有什麼不同,應該可以令大家較為放心」,強調「將來如果有任何改變,必定是經大家一同討論並同意才會去做。」對於一些「敏感」科目是否會被取消,文章稱「重組不是要減科,大家可能有點過慮了。」

課程檢討小組指,是次改動並非「合併」,重點在於「重組」,指重組的焦點不是要取消原有的一些部分,而是在新學院的層面建立「經濟規模」及整合資源,着眼未來發展,希望在跨學科取向下有空間容納一些新興領域,達到多贏局面。

記者:鄧凱雯、梁彥陶
攝影:梁彥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