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唧唧復織織:棚仔的懷舊與重生

唧唧復織織:棚仔的懷舊與重生

文:梁志遠(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

「欽州街小販市場」(俗稱棚仔)將於2023年1月31日,正式結束關閉了。具有44年歷史的棚仔一直備受社區街坊的關心支持,除了小販們著名的零售散剪生意觸覺外,更重要的是當中散發出的庶民況味。這可以從棚仔的人、文、地、景、產看到布業小販們如何從一個設施貧乏及自生自滅的小販安置區,慢慢凝聚成一個自發自建的有機社群(棚仔建築記錄組, 2021)。深水埗街頭上一直有不少的布業小販,但能夠圍聚成市的卻不多。這個簡陋狹少的布藝市場經歷過無數風災火災及夏天的高溫,更面對了兩次的強行逼遷,但依然迄立至今。所有牌主今天早已離去,只剩下最後一批年紀比較老邁的小販助手。不少顧客因為檔販的知識技藝及人情味而選擇光顧,更持續參與了過去幾年的集體抗爭,印証了市民大眾其實是願意以行動參與保留本地文化的。整個社區營造及爭取過程更曾在2017年分別獲得了本地香港規劃師學會的年度銀獎及澳洲Wendy Sarkissian  Courage Award,反映到不同持份者團結努力本身已經成就了一度精采的人文光景,儘管最終政府能否做到「以結果為目標」仍是未知之數。

324357292_1382627239214978_992191156340374814_n

事實上,食環署遲在2022年8月份才再發表了棚仔的最後搬遷方案,議決將剩下五十名(33名為確認小販及17名部份確認小)登記小販整合處理,提出以現金補償或以檔戶身份選擇遷往通州街橋底臨時街市的第一至第三座。繼1978年因應興建地鐵而遷置後,棚仔小販其實已面臨二次逼遷了,具體反映了街頭小販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不由自主的犧牲。或者,港人早已習慣看著歷史建築與社群文化漸次消失,往往只會在剩下的日子內蜂擁走到現場作最後憑吊。懂得懷舊固然重要,但懷念應同時是一種動力,讓我們透過認定舊物舊人的社會價值重新出發,再創造出可持續的社區文化,生生不息。

325675947_545451164213915_4110263659237752822_n

即使部份棚仔小販現已遷往通州街橋底街市繼續營業,未來能否保持昔日光輝,甚至創新未來尤為重要,否則新棚仔布藝市場也未必能持續經營下去。自2015年起,不同持份者其實早已發起過三次民間規劃工作坊,除了探討過多方接受的搬遷方案外,更建議在通州街橋底的第四及第五座空置街市,以社企模式設立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簡稱中心) 。中心的定位應是運用深水埗社區內的布業商販(包括布行及布業小販)及布藝資源(包括車衣傳藝及設計思維),從社區對象層面(包括學生、南亞婦女、各式手作人及家庭織造者等)擴展培育更多可以使用布匹進行生活創作的手作用家。只有這種有機地結合零售批發,設計創作及傳承生產的升級再造概念,才可以把布匹零售打造成一個社區布藝圈。

323528406_1766712697033682_8125330733987063759_n

我們深信以香港的時裝布藝設計,加上社區持份者的參與,中心必然可以成為本地布藝產業的一個創新亮點, 繼而配合將於2023年在對面落成的香港設計中心「時間基地」產生協同效應,將上游(高級及科技時裝)及下游(社區及手作布藝)整合,共創新型的布藝社區。棚仔刻下急需發展局的政策介入,並參考最近空置街市轉作其他用途的案例,先從食環署借出通州街臨時街市第四及第五座,再向不論是社企或有興趣的辦學團體進行招募,營運上述的中心提案。

「唧唧」復「織織」只是模擬木蘭詞的原文,但與其無力慨嘆本土文化的因時消逝,不如積極以社會創新的角度去重現昔日的布業技藝,由下而上自力「織」出新布藝的文化產業吧。

參考資料
棚仔關注組. 2016. 社區布藝時裝中心:社企計劃書. 香港: 棚仔關注組
棚仔建築記錄組. 2021. 三十三間棚仔小誌(第一至四冊). 香港: Design Trust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