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名畫詐騙師》令觀眾墮進難分真與假的迷陣

《名畫詐騙師》令觀眾墮進難分真與假的迷陣

早前我墮進了網絡騙局,幸好沒提供信用卡資料便没金錢損失,但電話、地址等資料卻被騙去,被騙的原因是那詐騙網頁於設計上太似原商業機構的真網頁,真假難辨!柏林劇團為香港藝術節帶來的演出《名畫詐騙師》,就算没/少去看名畫畫展的觀眾都很易看得共鳴,因此齣具(偽)紀錄劇場 + (偽)紀錄片元素的作品,創作重點在「詐騙」二字,而詐騙/被騙於現實中正是不時會遇上的事,當觀眾目睹劇中的一些騙術後,理應會提醒自己以後要小心分辨任何事情的真/偽。

場刊中見「概念及導演」寫上柏林劇團 (伊夫 · 狄格拉斯及巴特 · 貝盧)與海爾特 · 揚 · 揚森,是會教人驚訝真實的名畫詐騙師揚森 (即《名》劇刻劃的主角 Geert Jan Jansen)竟有份親自創作,到劇首主持向觀眾介紹揚森怎樣跟柏林劇團結緣,以及主持於台上訪問揚森,入場前沒上網搜尋「揚森是誰?」的我便會感到眼前的「揚森」是由某演員飾演,那演員演訪問戲演得很自然及似足一個真實的訪問。至於結緣之事聽來就很假,難令我相信一個劇團會那麼輕易找個騙徒當導演,反而主持人說出一個涉及模仿揚森做偽畫、盗畫燒畫的故事,就較令我相信是真有其事,因該個橫跨荷蘭鹿特丹與羅馬尼亞的故事有詳盡得多的細節,而且劇末播放了涉及此故事的大量新聞片,來自各國的新聞片要造假比較困難。結果呢?當我看完《名》劇後上網搜尋,有新聞做證的偽畫、盗畫燒畫故事果然是真事,而台上那外貌似六十歲的揚森,跟網上說已有八十之齡的揚森(多個網頁都附照片),竟是同一人!換言之劇團邀請真正揚森共同創作真人真事戲,也並非虛構。

真正揚森與柏林劇團的創作人要沒做好入場準備(先上網搜尋揚森的資料)的觀眾墮進難分真假、疑幻疑真的觀劇迷陣,顯然就是切實地帶出了一個信息:在這個許多事情難分真與假的時代 (今次演出尤其證明香港人未必瞭解歐洲/遠方發生過的人和事),祇有主動搜尋和看清楚網絡寫的東西,才會見真相兼多了安全感。看《名》劇前已搜尋過揚森資料的觀眾,是否看演出時便失去了體會難分真假、疑幻疑真的滋味?失去了一部分吧!當劇末揚森扯甩頭套揭露自己其實是揚森的替身時(類似劇情竟也出現在張藝謀那反映時勢多狡詐的新片《滿江紅》中),任何觀眾都可能感到震驚,因之前由「揚森」現身說法的訪問戲、紀錄劇場戲,似乎亦是由該替身(某演員)飾演,說是「似乎」乃基於某演員也有機會衹演扯甩頭套一段(之前出現的揚森全是真身),偏偏上網搜尋是很難尋到此事件的真相,真相祇有柏林劇團中人才知道。劇末還聽到揚森說自己近來擺明繪製偽畫出售(即並非把贋品當作是真跡般騙人),甚至說自己成為了一位原創畫的創作人,經我在網上搜尋後,根本尋不到他的說法是真話還是謊言,印證世上仍有很多事難靠上網或其他方法判斷是怎麼的一回事(包括真/偽),尤其於人的心態、品德和轉變上,譬如劇中揚森指賣偽畫是「把藝術帶入民間」,這究竟是真心話還是美化自己那賺快錢行為的偽善話?在人心難測下是永沒真正的答案!

觀眾步入文化中心劇場,便見由一幅幅偽畫構成的大牆壁,所有畫框中的畫其實都是電視機,個别電視機可隨故事的演繹播出現實見到的畫作(無論真/偽)、新聞片段、(偽)紀錄片段、揚森手上的剪報或資料(作即時投影)等東西,而一部部電視機合組的電視幕牆,既會更有感染力地播出新聞片段,又會不時隨揚森拿着手提攝錄機進入幕牆(大牆壁)背後的房間,將揚森那繪畫工作室的佈景、陳設展現給視線没法穿牆的觀眾看。《名》劇中從電視機播放的所有東西,顯然象徵現今是個資訊及媒體百花齊放得會混雜很多假東西、低質素事情的時代,當電視機播放着從泥土深處掘出一幅畫的片段時,我感受到的是創作人想透過此片段要觀眾細想:究竟這個片段是一條真實的新聞片?還是加插了一些虛構枝節的偽紀錄片?祇有在接收媒體資訊時肯去想(判斷)清楚眼見的東西是真或假,才可減少誤信假東西、以訛傳訛的機會。整個演出最震撼是劇末畫框(電視機)牆隱藏的活門打開,觀眾即赫然目睹「揚森繪畫工作室」原來不存在,有的祇是燈光和投影設備!坦白說,從步入劇場到看了近九十分鐘演出,某些時候我確略帶疑惑地感到畫框牆內或許就是仿真度甚高的工作室,可是絕大多數演出時間,自己卻一直估揚森進入的繪畫工作室其實是預早錄下來的片段,因覺得要在舞台上作這樣細緻的房間裝修及大量物品陳設,所花的人力物力太巨大,而且很多鏡頭祇用近鏡以防穿崩。活門打開帶給觀眾的「空白恐懼」(《名》劇正是柏林劇團那「空白恐懼」系列的作品之一),明顯是要刺激觀眾想到:祇要多觀察並用常理作判斷,便能搞清楚任何媒體發放的資訊是真或是假,當然實踐起來是知易行難,好像從畫框牆內傳到觀眾席的鋼琴聲,確很像有樂手作現場演奏,怎料該些演奏原來也是在預錄片段中,一定要為此劇的音效設計者鼓掌。

《名》劇帶出了許多真偽難辨的處境、課題,然而演出的氣氛並不沉重,如揚森示範將一幅畫磨舊及說收集教堂的灰塵灑在畫中,便充滿喜劇效果地彰顯謊言可以有多荒謬。另一妙趣是揚森畫了一幅油畫贋品,然後把觀眾席視作拍賣現場般邀請觀眾出價競投該贋品,觀眾真的情緒高漲地玩競投遊戲,使我感到場面惹笑之餘又不禁想到:人們對藝術品的價值、意義或許會受别人影響而顯得非理性,包括那位把畫價抬得很高的競投觀眾是早就跟劇團中人合謀(商議了價位)嗎?很有可能!皆因我相信現實也有很多不能宣之於口的商業秘密。至於許多觀眾在拍賣時投入的真情緒,可說呼應了劇中提及「有不少人樂於受騙」,無論是樂於還是痛恨受騙,多瞭解自己和眼前的人、事而不活得迷惘迷失(包括重複犯錯),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課題。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