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平地學生電影節隔三年再舉辦 搞手:盼大家珍惜城市中的另類聲音

平地學生電影節隔三年再舉辦  搞手:盼大家珍惜城市中的另類聲音

左起:平地映社成員葉文希( Heaman )、平地映社成員何梓埼( Kiki )、《兩家人》導演胡俊銘(Frank)、《媽咪》導演曾頌然(Tony)

(獨媒報導)穿著校服的學生,站在街道或課室的桌上,昂起頭吹著喇趴。今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宣傳產品的設計概念為「吹雞」,平地映社成員葉文希( Heaman )解釋,這喻意他們希望在現時沉靜的社會環境下,make 一些 noise,讓意念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用睇片作為一種 gather 的方法和手段。」

由平地映社舉辦的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將在 11 月 18 日至 28 日放映超過 20 齣本地及亞洲學生的影片作品,並首設本地作品競賽及映後談活動。平地映社另一成員何梓埼( Kiki )希望,電影節可以讓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遭管制的學生,自在地透過作品,說自己想說的語:「如果大家仍珍惜城市中另類和小眾的聲音,咁都珍惜呢個電影節。」

相關報導:學生導演:香港電影不會死,只會轉一個方式去成長

2016年首辦 數度申請資助藝發局終獲批

成立於 2015 年的平地映社,最初因見到坊間沒有一個較集中的公眾平台,放映各大學學生的影片作品,在 2016 年舉辦了首屆平地學生電影節。 Kiki 指,電影節除了希望讓非主流但有價值的電影有機會放映,亦希望鼓勵年輕人,成為他們日後繼續創作的動力。

2016 年開始舉辦,為何到今年才是第四屆? Heaman 坦言,最初向藝發局申請資助時,「明面暗面大家都feel到係一年一屆」;但不知為何,局方沒有將電影節視作恆常活動,有時批出資助、有時又不批出。如是者,平地映社在舉辦了三屆電影節後,數度申請繼續舉辦的資助卻被拒絕,至去年年尾才獲批。在資源緊拙的情況下,第四屆平地學生電影節籌備接近一年,今月終可面世。

無標題

歷屆最多投稿 首設獎項選出「有梭角的作品」

久違三年再舉辦,今屆電影節的徵稿期限延長至 2018 年起,投稿數量成為歷屆之最,共收到 260 件作品。 Kiki 坦言感到驚喜,指曾擔心疫情會影響投稿數量:「啲學生有冇作品㗎, FYP 都未必做到!」 Heaman 則覺得,今屆的作品整體水平比以往高,或者是因為創作者在時代影響下,想法急速成熟,以致導演的處理手法、技術等都更成熟。

今屆電影節亦首設本地作品競賽,最終選出的 20 部作品,將由評審決定所得獎項。其中「平地精神奬」明言是要「表揚回應時代並具作者意識的獨特聲音」, Heaman 解釋是想找一些「對世界真誠,對自己真誠」的作品——或者簡單啲講,即係原創、有梭角嘅作品。

Kiki 覺得學生在創作時,題材多數圍繞個人或身邊的事物,看似順手拈來,但正正是需要正視的聲音:「冇咁顧慮咩應該講,咩唔應該講。」因此,平地學生電影節傾向放映與主流不同、被人忽視或批評的聲音:「例如講家庭,可能好似一啲好娘嘅嘢,但我哋發現到一種新嘅感情細微之處,我哋覺得呢啲好珍貴,就會好想揀出嚟展示畀其他人睇。」

無標題
何梓埼( Kiki )

揀作品不睇立場

今屆入選的作品,題材和類型同樣多元。但初審陳巧真在撰寫評語時,特別提到未入選的作品未必不夠好,亦提到有少數投件與社運有關。 Heaman 坦言,本身期望評審起碼會選一套「好直接 confront 嘅片」:「但奈何真係冇一套乎合整體個 standard。」 Kiki 則覺得,要用創作回應一個創傷,總需要時間沉澱:「創傷係好私密嘅事,如何有勇氣告訴別人,或用自己嘅視野去講,都不是容易嘅事。」

今次是在《電檢條例》修訂後首個舉辦的學生電影節,但 Kiki 強調,現時選出來的作品,「不是因安全問題而選出來」。 Heaman 補充:「坦白講,揀作品不是睇立場,很多時是從電影語言選材。你有一個 belief 或者意志,不一定要好大聲咁講出來,有時你用 creative 或者 subtle 嘅方法,可能更加令人深刻。碰巧我哋遇到嘅作品,大部分就係咁樣嘅作品。」

無標題
葉文希( Heaman )

透過放映,令大家走返埋一齊

至於籌辦今屆電影節的困難,兩人一時竟答不上。想了一會兒,他們說除了錢是永恆的煩惱,更大的問題是社會氛圍——或者白啲講,即係搞手嘅情緒。

Heaman 解釋,這一年間眼見身邊的人離開,加上要面對創作時難以避開的無形禁忌,難免會傷感:「嗰個唔係困難,係感受多一啲。」 Kiki 接嘴:「心理壓力多一啲囉。」 Heaman 繼續說:「就算下屆有錢搞,有好多錢搞,到時仲有幾多學生呢?或者嗰啲學生,仲會唔會咁有心機同團結去做到一件事?」

但如 Kiki 所言,那種「唔知有冇下次」的感覺,其實一直都在。而正正是因為這些情緒和隱憂, Heaman 希望今屆電影節可以做到一件事:除了放映,還能營造一種邀請大家來玩和 gathering 的氣氛:「去返一個節日嘅感覺。」

「喺宜家呢個環境下,我哋冇乜機會聚頭,會唔會可以透過放映呢個方式,令大家走返埋一齊?」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