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病的時候,大嶼山適合養老嗎?

老病的時候,大嶼山適合養老嗎?

文:馮小燕
圖:黃書朗
插畫:Fonnie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有大大小小的鄉村,當中不乏老人居住。大嶼山總給人一種「退休可以搬來養老」的感覺,事實上,大嶼人的長者人口比例亦相當高,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當中長者佔大嶼山人口比例為22%,遠超出長者佔香港人口的平均百分比。但隨着人口老化的腳步逼近,大嶼山的醫療服務是否足夠讓老人安心養老呢?

【一】大澳 梁帶好
年齡:71歲
職業:清潔工人/士多老闆
居住狀況:獨居

她50歲曾遭受到工傷,在清理垃圾時跌倒,膝蓋的韌帶裂開,休息了六星期。後來年紀大了,她開始腳痛,關節發炎,平日只能食止痛藥。她因為腳痛而開始輪候政府醫院專科,卻多年未果,「而家排咗三至四年喇!只係見醫生,唔係睇診呀!」幾個月前,她的腳又開始痛,家人帶她看私家醫生,她說:「私家醫生好費,要三千幾蚊一次!」

【二】大澳 馮添妹
年齡:78歲
職業:退休
居住狀況:獨居

大約於2020年12月,她突然被告之患有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點,需要到明愛醫院排期,家人憂慮排期會以數年計算,故把馮添妹轉到私家醫院做手術。手術後,馮添妹需每兩星期到私家醫院覆診,外傭工人帶出她市區,女兒或媳婦再帶她到醫院。來回交通花費約五至六小時,年紀大的她體力有限,受不了通勤的舟車勞動。另外,私家醫院的藥費貴,明愛醫院又沒有該種藥,故只能在市區自行配藥。

【三】梅窩 李伯
年齡:87歲
職業:老農夫
居住狀況:與83歲妻子同住

李伯居住在山上,以前種植大量蔬菜及香蕉,妻子負責到碼頭擺賣。可惜三年前李伯下山時意外跌倒,盆骨及腿都要進行手術,康復情況不理想,故現時需坐輪椅,不能出門。 禍不單行,前年李太下山時又跌倒三次,手臂及腳嚴重退化,現時需坐輪椅,長期頭痛失眠,每日大部分時間都在床板上,難以照顧自己及丈夫。至今兩位老人家由外傭工人照顧生活,外傭卻不懂得安排覆診或使用門診服務。李伯自言自語:「好慘呀!兩個都唔行得!」

【四】梅窩 鄭佩琴
年齡:82歲
居住狀況:老人院

患有失智症、行動不便的鄭佩琴,前兩年在粉嶺院舍跌倒三次,照顧者Zoe把鄭佩琴轉入住梅窩院舍,如有任何突發事,方便她可以立刻到梅窩診所或北大醫院照料。同時,Zoe照顧非同住的「四大天王」,包括:叔公、叔婆、老爺及奶奶。鄭佩琴是Zoe的叔婆,是「四大天王」之一。Zoe平均每月帶他們覆診三次,骨科、眼科、內科、精神科等等,「咩科都睇勻晒」。覆診之後的感覺是「虛脫,好似搬泥咁」,她認為最氣憤是花三小時等候看醫生,只有10分鐘時間見醫生。

【五】水口 池娣
年齡:93歲
職業:老農夫
居住狀況:與家人同住

池娣於十年前在瑪麗醫院做膝蓋手術,需每半年覆診一次,每次花費六小時在交通上,令她覺得十分吃力。後來,她轉到瑪嘉烈醫院覆診,使用免費的非緊急救護車載送服務。池娣女兒Mink回憶那次在醫院呆等超過兩小時:「唔知要等幾耐!」原來,當天非緊急救護車路線非常輾轉:由水口上車 ,途徑大澳、梅窩、愉景灣,才到達位於葵涌的瑪嘉烈醫院。Mink表示:「回程,要等齊其他人,又要呆等幾小時。」

有一次,池娣到梅窩診所配眼藥水、皮膚藥膏,而「診所冇獨立配藥,要排隊先見醫生,才能取藥」,無奈之下只能改為自行購買成藥。Mink質疑為何梅窩門診名額每日只維持62個,人數眾多的嶼南居民又如何睇醫生,「大嶼山醫療倒退,希望自己身體健康,自求多福!」

其實,長者在大嶼山求醫經常遇到不少問題,包括專科及門診輪侯時間過長、 來往醫院交通時間多達六小時等、覆診安排不便等。不單影響長者健康,同時造成不必要的長期照顧需要,增加照顧者壓力及帶來高昂私營醫療費的經濟壓力。當問及受訪者期望未來如何改善大嶼山醫療服務,他們的同共願望都是:完善北大嶼醫院服務,提供住院服務及專科服務及提供24小時急救服務;增加精神科外展服務及流動中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