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初選聯署】Isn’t it the obvious thing to do?

【初選聯署】Isn’t it the obvious thing to do?

初選近了,兩個禮拜後,7月11-12日就投票。伴隨而來的,是反初選的聲音,也從四方八面滲透過來。

本來是想寫一篇文章,將反初選論點一一駁斥,卻發現反初選的論點雖多,但立論實在太不堪一擊:從李怡老先生的集體DQ論(互相鎅票,根本必輸,何須DQ?)到本土派内流行的大台排擠論(全民投票初選,大台就是選民,民主社會本應如此),都可一句KO。全篇文章這樣寫下去,未免太沒營養。

想真正著墨的,反而是最近擺街站時,與一位美籍路人的一段對話。

當時的我,轉了英語Channel,嘗試解釋我們聯署「三投三不投」的概念。他聼了一陣子,然後禮貌地說:「So you want people to vote only for the winners in the Primary. Isn’t it the obvious thing to do? Why do you need a petition for that?」

最後他仍是簽了聯署,但他的問題,卻讓我回家後仍然思考。

當然,在他老家美國,初選早已是選舉的一部分。共和民主兩大黨的初選,競選歷時數月,部署時間更長,耗資金額不菲,初選勝選人士往往需要花費一億美金以上(當然,對比起美國大選花費,這是小巫見大巫了)。初選是如此盛事,投票初選,以及遵從初選結果,自是共識,it is indeed the obvious thing to do.

問題是爲什麽大家會遵從初選結果,集中火力投給初選勝方?一般不瞭解美國政治人士,往往以爲既然是黨内相爭,各候選人方向路綫總是類近,最後大家能團結支持勝者,看似理所當然。但有觀察近幾届美國選舉的人,都會知道,這推論與事實之間,不能相差更遠。

以2016年兩黨初選爲例,共和黨的Donald Trump所代表的保護本土路綫,與當時共和黨内主流的自由貿易路綫,是正正相反。在民主黨方面,Bernie Sanders甚至本來不是黨内人士,是以獨立身份入黨參加初選,以拆大台姿態,挑戰當時Hillary Clinton所代表的建制勢力。

所以,各候選人雖然同屬一黨,在路綫上,卻是南轅北轍。甚至可以説,Donald Trump和Bernie Sanders其實在很多方面頗為相似,都是打著反建制反精英管治旗號。另一方面,Hillary Clinton和共和黨的本來大熱Jeb Bush的路綫也是極爲接近,都是全球化自由貿易的保護著。 因此,當大選成爲Donald Trump與Hillary Clinton之爭時,其實有頗多誘因讓兩黨初選落敗參選人的支持者,投白票,或跨黨投給對家。甚至有頗多誘因讓落敗者堅持參加大選,去鎅票,寧願讓對家勝出,去保護自己所支持的路綫。

但結果,沒有初選落敗者出來鎅票,跨黨投票的選民也不多(據統計少於6%)。

既然不是因爲黨内路綫接近,真正做到黨内團結的原因是什麽?

真正黨内團結的原因,是美國兩黨之間的互相敵視及恐懼。這刻的美國,在很多指標上,都可以說是處於自内戰以來最分裂的狀態。也就是說,真正做到黨内團結的原因,是由於大家有一共同敵人——敵對政黨。

把畫面拉回香港。這一刻,難道我們的共同敵人共產黨,仍然不夠强大?仍然不足以讓我們忘記路綫之爭,團結抗共?

這一刻,以初選選出我們最佳隊伍,然後選民團結一致,只投給勝出初選的候選人,去爭奪議會過半,Isn’t it the obvious thing to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