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公營醫院有排等 逾七成視障人士未有適時求醫 失明人協進會促設殘疾醫療劵

公營醫院有排等 逾七成視障人士未有適時求醫 失明人協進會促設殘疾醫療劵

(獨媒特約報導)香港失明人協進會今日發佈「殘疾人士醫療券」的調查結果,當中七成受訪視障人士表示不會適時或即時求醫,原因包括公營診所輪候時間過長、難以預約及私營診所費用昂貴。有視障人士坦言,「有時好彩嘅咪早上打去夜晚有得睇,唔好彩嘅打兩三日電話都冇人聽」﹐更表示因身體問題而令外出求診十分困難,必要時要按平安鐘由救護車送院,促政府設立殘疾醫療劵。

七成視障人因公院限制不即時求醫

調查於今年6月4日至19日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共有312名視障人士參與,當中有九成受訪者為65歲以下,未能獲取醫療劵。結果顯示,72.5%的受訪者不會適時或即時求醫,原因包括公營診所輪候時間過長、難以預約及私營診所費用昂貴。另外,有六成受訪者表示,平均每年在醫療開支上花費2,000元或以上,當中四成人花費超過4,000元。有九成多的受訪者同意政府應推行殘疾人士醫療劵,減輕他們的醫療開銷及增加求診選擇。

無標題
左起:陳志剛、何睿知

香港失明人士協進會執委何睿知認為,香港現時對於殘疾人士的醫療服務已對殘疾人士構成不平等。他引述政府在2014的報告指,大部份殘疾人士的教育程度較低,亦難以尋找工作,因此殘疾人士會比健全人士更難負擔醫療開支。他指,有很多殘疾人士生病後都不會求診,「小病就等等吓,等佢冇咗,再唔係就等到要叫白車。」他希望政府能盡快推行殘疾人士醫療劵,減輕傷殘人士的醫療負擔,讓他們在求診時有更多的選擇。

批政府只靠傷津 遲遲未推殘疾醫療劵

協進會屬下的平等參與社會委員會副主席陳志剛指,政府在2018年曾就殘疾醫療劵提出諮詢,但在至今依然未能實行。他之前有與勞工及福利局討論,但勞福局指已向傷殘人士提供現時每月1,835元的傷殘津貼,拒絕回應有關殘疾醫療劵的事宜,「唔夠錢睇醫生又話有傷殘津貼,唔夠錢食飯又話有傷殘津貼,究竟傷津可以幫到幾多?」他指傷殘津貼的門檻過高,即使被認可為傷殘人士亦未必能得到津貼。

香港失明人士協進會社工姜振宇亦指,現時全港的傷殘人士有大約50萬人,但能獲取津貼的只有15萬人。

陳志剛續稱,有不少傷殘及視障人士因無法支付醫藥費而只到藥房買藥或輪候公營診所,令他們無法「病向淺中醫」。他指有一些傷殘人士甚至需要陪診服務,因此促請政府盡快落實殘疾醫療劵,他認為醫療劵的價錢越高越好,最好一個月應有4,000元,但詳細內容仍然需要討論。

馬女士
馬女士

視障人士不便外出求醫:要三個人推我上巴士

因糖尿病上眼而只剩兩成視力的馬女士表示,因為經濟問題,只會考慮到公營門診求醫。她認為要到不同地方求診是十分困難,「因為糖尿病,我嘅五臟六腑都唔係咁好,個腎又有少少衰竭,身體唔舒服又會成日脹,上巴士要三個人推我先上到,連搭的士都要坐咗個人落去先再抬隻腳入去,好麻煩。」她指有時必須要按平安鐘由救護車送院,無法自行坐車到診所。她又表示,在晚上到不熟悉的地方求診會感到害怕,認為在陌生的地方難以截的士,有一次更因電子行人過路發聲裝置損壞而需他人協助過馬路。

公營輪候時間過長「唔好彩嘅打兩三日電話都冇人聽」

馬女士亦表示求醫的選擇甚少,只能到公營門診及醫院,但公營門診及醫療服務的輪候時間過長,「有時好彩嘅咪早上打去夜晚有得睇,唔好彩嘅打兩三日電話都冇人聽。」馬女士舉例指,她曾試過在手術完結後被發現有心臟衰竭,需要做詳細檢查,但輪候時間極長,到私家醫院檢查也要4,000元,最後只因有人取消輪候才能讓馬女士在4個月後進行檢查。

姜振宇
姜振宇

她又指,在進行眼部手術前,公營醫院的醫生沒有給予足夠的意見及考慮時間,她憶述當時醫生要求她「出去出面諗」,並著她即時決定。馬女士希望能在醫療問題上得到更多意見,但因自己的收入只有每月的綜緩金及500元傷殘津貼,無法選擇私家診所及醫院。

社工姜振宇指,有不少後天失明人士因未熟習環境而對外出感害怕,而掛號到不熟悉的地方看診亦會影響他們求醫的動力。他認為醫療劵能夠給予傷殘及視障人士更多看診的選擇,讓他們有足夠金錢到就近的私家診所求醫,提高他們求診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