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找與現實最深的交叉點」– 誌小川紳介紀錄片團隊(上)

【尋找在世間的影像】評論系列啟首語:對於影像—藝術—生命,我們數人各有看法,有時苦口婆心,有時打爛砂盤,有時喁喁細語,有時無咁好氣,有時直情氣短,希望與大家分享,認真看影像,認真想影像,認真拍影像,認真做人……
四維出世.鄭政恆.李維怡.張歷君/(張兄將於六月加入混戰)(將每雙週於影行者的〔尋找在世間的影像〕網誌刊出

「尋找與現實最深的交叉點」–誌小川紳介紀錄片團隊(上)
文:李維怡

也許是一些早該寫的文字,因為這個人和他的伙伴們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

就如有人用了畢生的努力為我們留下了重要的禮物--愛世界的諸多可能性、愛生命的諸多可能性。死者已矣,而這禮物是只能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去為後來的人留下什麼,才能勉強償還的禮吧。

以下的文字,有許多都是直接引自台版的《小川紳介的世界--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大家可以視為一種對小川及他的伙伴們的藝術的分享和引介吧。

文章分四部份,分兩次刊出:
今期:
一)為什麼拍電影?
二)1960和70年代的左心房--時代作為方法

下期:
三) 內容與形式的高度融合--現實作為方法
四)結語:是「收割電影」還是「尋找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

==================================================

一)為什麼拍電影?
「為了自由而和人一起拍電影」(p.73)--小川叔叔對「為什麼拍電影?」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簡單而直接的。

這樣口號式的一句話,不加深思也許還是容易受落的。可是當你再看真一點,小川叔叔的「自由」並不是自己一個人自由自在,無需理會其他人,相反,卻是「和人一起」,這便值得細味了。那麼「自由」是什麼呢?據小川叔叔的說法,就是「人的一種渴望」,而「因為要自由,才必須去鬥爭。自由,是指對包括每個人的尊嚴及感性在內的一切事物負責。為了做到這一點,如果沒有各式各樣的人一起努力,如果沒有各式各樣的人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反而不能抓住自由--這種說法自相矛盾,但事實如此」。(p.73)

說得簡單一點,當小川及伙伴們在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要完成那些紀錄片,是靠什麼?是「和人一起」;眼看著三里塚的農民,面對政府強權壓迫,要抵抗憑什麼?是「和人一起」。小川在書中也談過,共同創作是一種樂趣,當中不乏吵吵鬧鬧,麻麻煩煩;拍攝紀錄片要抑賴現實的發展和被拍者的心態,完全不是導演話事,但拍攝就是拍攝著自己與被拍者的千變萬化的人之間的關係,亦甘之如飴。我相信,小川叔叔深深明白,獨自一人的「創造者」只是「獨自」,而不是「獨立自主」,因為「獨立自主」只有人群當中試煉,才能夠成立。

「人與人的共通點又在哪裡呢?我認為:人們在自己的窄小空間裡一邊不停地縱橫無盡一邊需要不停地向更深處挖掘。只有在你向深處挖掘的時候,才會聯想到他人,才會獲得這種想像力。人與人的關係就是如此。我認為這點,不論是東南亞電影,還是非洲電影、美國電影,都是相同的。」......(p.14)

記得當初我看到這些文字時,是剛剛開始參與社會運動,而且是剛剛經歷了一個有關迫遷的房屋運動,深深感受到和「人」一起的重要性,但對於一向受傳統藝文訓練的我來說,我所習慣和所喜愛的藝術形式,不論是燈下寫作還是關起門練樂器,好像都難以融入群眾運動,然而我並未排拒藝術作為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部份,正在不知往何處走,看到小川叔叔的話,藝術的目標是人的生命尊嚴,社會運動的目標也是人的生命尊嚴,初步解決了我安身立命的問題,內心感激和激動實在難以形容。

二)六、七十年代的左心房--時代作為方法
了解一件藝術創作,我認為時代是很重要的,可是什麼作品反映時代之類的話我是不同意的。在我看來,作品與時代的關係遠比鏡像反映的關係複雜得多。可是,某個創作總會帶有時代的氣韻,即使它是反時代的主流,也有個反的對象。紀錄片是以現實為原材料的藝術形式,更加不可避免地從中見到時代的氣息,反過來,了解一下時代的氣息,也容易增進我們與創作人的溝通。

而且我感到有責任去觸及一個可能有「禁忌」的話題:左翼政治。

談1960和70年代、談小川的紀錄片,皆不可能不談左翼政治。

事情很複雜,我又不想太過長篇,故容我以「關鍵詞」的方式處理這一段。

「政治」
首先搞清楚,「政治」不見得就是「選舉」、「政客」、「政黨」,「政治」的原意可以很中性,只是「權力的關係和分配」的意思。由於權力關係直接牽涉到每個人的生活是否可能有尊嚴,所以,當一個藝術工作者把生命的目標調動到「為了自由而和人一起拍電影」,而且專挑被主流社會欺負的人們來拍攝時,談政治也就是談生命的可能性了。所以,大家也可以把我談的「政治」,以經歷過納粹大清洗的猶太矞政治哲學者漢娜.鄂蘭的定義作準:「政治的目的就是自由」。

六、七十年代的全球環境
六十年代,對於香港人來說,可能只能想起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和香港的所謂「暴動」。可是,環觀世界,六、七十年代是戰後嬰兒潮成長為廿多歲的青年人/大學生的年代;是所謂資本與共產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年代;是許多資本主義陣營內第一世界國家經歷了戰後的戰戰競競的保守經濟發展及白色恐怖鎮壓所謂「共產份子」之後的年代;也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與長久的歐美殖民者之間衝突白熱化的年代。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第一世界城市裡,都發生了舉世觸目的學生運動,佔領學園反對教育商品化、反戰、工人運動、綠色運動、性別平權運動、有色人種的平權運動、土地正義運動,等等等等,簡直是平常得很。而在第三世界的亞、非、拉國家內,爆發了激烈的爭取解殖獨立運動。這一切社會運動所帶來的開放、自由、反異化的氣氛,也與民歌運動、搖滾樂、胡士托和某些電影新浪潮同期發生,蘇雷納斯(Solanas)更在阿根廷打出「第三電影」的旗號;同代,人文學科的學術理論發展也在這二十年間有重要的發展。

稍為仔細地看日本,當時的日本處於既是國際政治弱勢,但又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抬起頭的狀態。日本為了求美帝保護而簽了安保條約,同意美軍駐軍,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同時日本為了爭取做為世界經濟大國而進行的急速土地發展,也令到大量世代耕作的農民即將喪失土地。當年的成田機場鬥爭,自不然因而召喚了各種不同的社運份子,進入農區加入鬥爭。

鬥爭被鎮壓之後呢?據我理解當,有人在激烈的學生運動過後,潛心回到社區裡組織群眾,尋找社區動力,搞社區搞合作社對抗全球資本一體化(如岩根邦雄);有人進入學術界,思考左翼的人本理念在當代的可能性(如柄谷行人);有人益加激進,如著名的赤軍就脅持人質放炸彈(另一導演若松孝二拍有好幾齣影片,對武裝激進份子的處理具有相當的同情理解);當然,也有人高唱放棄理想,自謚當初不過年少無知、迷信街頭,進而做了大老闆、高級文化人、高級行政人員甚至政府官員。

小川們的電影,則貫穿熱烈鬥爭時期及其後的努力。前期的鬥爭式影片,是隨著成田機場鬥爭的發生,幾次剪接好拿去全國巡迴放映,傳播農民鬥爭的訊息。這種鬥爭式的紀錄片,雖然還未能充分了解農民的生活,卻很能表達鬥爭期間人的精神面貌。後期的《牧野村千年物語》,很明顯是他們深刻認知到:對自己所關心的無產階級(農民的生活、農業勞動銘刻在人們身體上的印記、土地與植物)根本一無所知,因此虛心自我下放,上山下鄉學耕田,搞個十年始種出來的影片。這與上述的岩根邦雄們所搞的社區和合作社運動,有著相似的氣味:不再由上而下,不再做先概念後人民的精英啟蒙者/組織者/運動者,而是找尋一種由下而上的動力,一種潛藏在風土間、人民間本有的、有生命力的方面,順著這種動力,去締造一種非異化的社會生活的可能性(註1)。若用我們現在的詞語,則是要取「可持續發展」的基進意義吧。(日本1960和70年代的文化社會大事請見附註2)

「左翼」的生命基本情調
至於「左翼」是什麼,就更需要澄清了,容我用最簡單的方法吧。

左右翼社會理念的分野,是從法國大革命後的人民議會裡開始的,保守的人坐右邊,基進(註3)的人坐左邊,而基進與否的判斷,端看是否更向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的方向走,而從此,就有了有左/右翼之分。可以說,今時今日香港的所謂「左派」,在正常的政治學光譜裡全都是「右翼保守黨」。

左翼的生命情調,如果以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反對生命的異化和反對不平等。異化是指人對自己的生命失去自主性。對於自己每天的工作、生活、使用的物品、相處的人,都無法產生深刻的了解和連繫,因而處理疏離和隔閡之中。讀書不為了學習或更了解世界,而純粹為了前途好人工高;自己所做的工作並不一定喜歡,而純粹為了前途好人工高;消費品與自己並無關係,而有作為滿足慾望的工具的關係;消費品丟棄得越快越好,因為這樣生產商經銷商才有更多錢賺;工人不過是賺錢工具,老闆對工人最好可以不負任何福利之責,薪酬越低、越不須為他們的安全付上責任就越是好的「經濟環境」;大自然不過是死物,隨意為經濟發展服務是很應該的......以上都是大家不會陌生的異化形式。異化並不單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當中,但無可否認,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運作模式最為鼓勵也最為依賴於這種人的非自主化。(對於中國、北韓和前蘇聯這類地方實行的制度,在西歐的左翼看來,應該理解為一種國家資本主義吧。)

至於所謂反異化,即是重拾人與其他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制度和文化的關係、人與往生者(亦即歴史)的關係。是「重拾」而不是「發明」,意思即是,人的確是因歴史的發展,而站在某個時空裡,在某種政治、經濟、文化的制約和氛圍下生存著,人如果想要得到自由,至少首先得對這個部份有所了解,知所選擇,然後才能成為一個整體的人。

「左翼」的光譜
如此這般,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有如此多前衛的思想家、藝術家,都傾向與左翼友好,或者是自稱左翼份子,不過,在這個被資本主義清洗的社會裡,你或許不會知道凱倫凱勒和愛因斯坦都是社會黨人;王爾德、差利.卓別靈以致大島渚對社會主義理想抱有相當同情的理解;畢加索和柏索里尼都是共產黨員;而巴金一度是一位安娜琪份子(一般譯為「無政府」,但我不認同這個譯法)。又或者,雖然米蘭.昆德拉對自稱共產的獨裁政權及其治下的社會大力批判,但,對於美式資本主義的虛無物質生活,他也不見得欣賞。

反異化和要求平等的基本生命情調一致,但尋求的方法有異,這造就了左翼之間差異的光譜。左翼的光譜是很闊的,有人仍信革命奪權,有人認為要搞陣地戰,有人認為應去除一切權威,有人認為應該工人階級先行,有人認為從一開始就要強調所有身份的平等......甚至,有一些根本不會自認左翼的人,因其反異化及人本思想,卻認同甚至會參與某些相當「左」的社會組織方式或認同某些文藝創作理念。舉例在二十世紀初,新儒家的梁漱溟先生被認為是文化保守主義,但他卻搞鄉村建設運動,搞農村合作耕種共同體生活;又如胡適等雖不是左翼份子,卻曾踴躍捐輸,支持年青人搞「工讀互助社」(實為一種公社式生活);又如周作人,肯定不會被算作左翼,但卻曾積極提倡「平民文學」,更曾積極參與在工讀互助社/農村生產合作社的運動之中。

同樣的理解也適用於1960及70年代。我並非想「證明」小川們是否「左派」(雖然書中的確提到小川高中時代讀列寧讀到好激動),而是想說,由於左翼哲學特定的人本氣質及時代的基進氣氛包圍下,小川們身為有良心的知識份子和藝文工作者,他們所想的、所做的,若與左翼思想有所吻合,在當年來說,可以說是十分「正常」。

下期預告:
三)內容與形式的高度融合--現實作為方法
「對這個世界和這個時代,他(畢加索)既不進行複製又不使其理想化,也不簡單地加以歪曲。他從中截取的不是偶然性,而是深刻的規律。他還證明了按其他規律創造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他使現實之樹長出了新枝。」~《論無邊的現實主義》,加洛蒂(文藝評論者)
(待續)

(順便幫友團宣傳一下: 小川紳介團隊的《古屋敷村》將於14/1/2012下午2點在藝術中心agnes.b上演, 難得一看, 請勿錯過。)
===================================================
註1
有關岩根邦雄們的合作社運動,較詳細的中文資訊請參閱《從廚房看天下--日本女性「生活者運動」三十年傳奇》,賴青松著,台灣遠流出版社。

註2
日本1960和70年代的文化社會大事

這個時間表是以1940及50年代的社會發展為背景,再看1960及70年代的文化社會發展,中間夾著小川紳介團隊每齣作品的完成時間。請大家仔細感味。(資料來自《《小川紳介的世界--追求紀錄片中至高無上的幸福》》及電影節目辦事處《寺山修司》)

1948
東寶映畫開除公會成員,產生大規模騷動,而成員更一度佔領影廠。美軍擔心東寶成為共產黨溫床,故大規模鎮壓及拘捕主腦份子。

1950
韓戰爆發。日本成為美軍軍備出產基地,成為日本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1951
日美簽署安保條約,美國可以在日本駐軍。

1952
小川紳介進入高中,高中讀到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認為這可解釋世上一切謎底而激動。

1956
日蘇建交,日本加入聯合國。

1959
十一月國會衝突揭示了日本共產黨與全學連劃清界線。日本左翼之間關係破裂。

1960
水俁病公害事件,經女詩人石牟禮道子出版的《苦海淨土》報刊,震驚全國。

一月第一次羽田事件,日本首相岸信介正要飛往美國簽定第二次的安保條約,全學連號召大量學生去羽田示威,企圖阻止岸信介出國。五、六月,新安保條約生效,發生大規模示威,學生樺美智子被殺,令鬥爭到達頂峯。

大島渚完成《春春殘酷物語》及《日本之夜與霧》。開啟所謂《松竹新浪潮》。

木下惠介完成《笛吹川》以農民角度去審視中世紀歷史。

1961
今村昌平完成《豚與軍艦》。

羽仁進完成《不良少年》,使用實景非職業演員的導技。

大島渚把大江健三郎的《飼育》搬上電影螢幕。

1963
今村昌平完成《日本昆蟲記》,電影界揭起一股以正視社會黑暗人生,以低下層及社會邊緣者作為故事重心人物的風潮。

1964
東京舉行第十八屆奧運會。

安部公房完成《他人之顏》。

勅使河原宏把安部公房小說名著《沙丘之女》拍成電影。

1965
三島由紀夫出版《孔雀》。

唐十郎成立「狀況劇場」,日本小劇場開始蓬勃發展。

1966
小川紳介任導第一部作品《青年之海--四個通信教育生》完成。

1967
大島渚 完成《日本春歌考》。

大江健三郎出版《萬延元件的足球》。

寺山修司與友人成立「天井棧敷」。

若松考二開始拍下大量的「粉紅映畫」。

小川紳介任導第二部作品《壓制的森林--高崎經濟大學鬥爭的紀錄》,及後又有《現認報告書--羽田鬥爭的紀錄》

1968
日本ATG成立,專門製作小型藝術片,以「一千萬日元」的低成本口號作為標誌,大島者完成《絞死刑》成為代表作。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系列」之一《日本解放戰線.三里塚之夏》

1969
大島渚完成《新宿小偷日記》及《少年》

寺山修司位於澀谷的天井棧敷館落成,上映《時代乘馬戲團之象》。與唐十郎率領的狀況劇場出現亂鬥事件。

1970
日本赤軍佔領萬博「太陽之塔」。

日美安保條約自動延期,全國77萬人大規模遊行示威。

成田機場勘土,反對派武力對抗。

日本成功發材人造衛星。

日本第一屆國際電影節開幕。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系列第二部《日本解放戰線.三里塚》及《三里塚.第三次強制測量阻止鬥爭》。

三島由紀夫衝入自衛廳東京總部切腹自盡。

吉田喜重完成《情慾與虐殺》。

大島渚完成《東京戰爭戰後物語》。

寺山修司公映《拋掉書包上街去》、在法國上演《邪宗門》,在荷蘭上演《人力飛機所羅門》,並完成實驗電影《蕃茄醬皇帝》。

1971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第三堡壘的人們》。

1972
第十一屆冬季奧運會在札幌舉行。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岩山鐵塔建成了》。

赤軍在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登上一架法航班機並持槍掃射,事件中尸26人喪生,包括2名赤軍成員。

中日恢復邦交。

川端康成自殺。

1973
水俁病審判中被害者勝訴。(因工業大量污染河流造成大量農民患上水俁症,可以說是工業迅速發展下造成的惡疾,後來另一紀錄片導演佐藤真就此拍攝了《阿賀河上的生活》)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邊田部落》。

吉田喜重完成《戒嚴令》。

石油危機,物價混亂。

1974
三名赤軍成員衝入海牙法國大使館脅持人質,要求法政府釋放獄中同伴。

小川紳介團隊決定進入牧野村拍攝和生活。

1975
寺山修司的街頭劇KNOCK上演遭警察介入。《死在田園》在康城影展放映,並完成實驗電影《迷宮譚》、《審判》、《疱瘡譚》。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嘿!人間曲調》

1976
小川紳介團隊開始拍攝《牧野物語.養蠶篇》

1977
赤軍劫機,要求釋放獄中同志。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三里塚.五月的天空 回家的路》及《牧野物語.養蠶篇》

1978
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列入靖國神社。

中日簽訂友好條約。

寺山修司的《奴婢訓》在始在世界各地巡迴上演。

1979
村上春樹出版《聽風之歌》,文學新世代宣告來臨。

1981
寺山修司《百年孤寂》(後易名為《再見方舟》)上演。

紅白成流行關鍵。

出現「無下著CAFE」

CamCam 和focus創刊。

1983
任天堂推出家用遊機,開展電玩世代。

六本木的Wave開店,文化時尚潮流化奠基。

森田芳光《遊戲家族》公映。

今村昌平完成《楢山節考》,且奪康城影金棕櫚大獎。

1984
小川紳介團隊的《古屋敷村》在柏林影展首映。

1986
小川紳介團隊完成《牧野村千年物語》。

註3
radical有譯「激進」也有譯「基進」,社會運動陣營內較多用「基進」,皆因英文字的字根有「基本」、「根本」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