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編輯室周記: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穆巴拉克下台那天晚上,心血來潮,扭開半島電視看直播,當時主播說在半個小時後,官方會有新聞發佈,聰頭煞有介事的說,穆巴拉克可能會下台,果然一語中的。聽到宣佈當下,首先是舒了一口氣(一直擔心會有進一步鎮壓),接著為鏡頭前那些堅持到底的群眾,他們的歡呼與淚水感到欣慰,儘管建設民主國家的路仍漫漫

始於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有別於西方對抗共產陣營的「顏色革命」,其動力來自本土。「茉利花」其實是突尼斯旅遊宣傳的標誌,儼如香港的「洋紫荊」,此外,改變的力量是來自年青一代,一群被軍事化集團資本主義壓得透不過氣的土生一代。

新年團拜,有朋友問,香港的80後會否出現「茉利花革命」,我第一個反應是沒可能吧。不過,想深一層,「本土」、「八十後」和背靠專制極權、擁抱地產金融資本的「集團資本主義」等動因,確實存在,而香港這個地方亦在幾年間變成了全球最貴城市,一個小中產家庭,要供一輩子樓才能勉強有一個舒適的居所。

政府宣傳機器(配合廣東省重點宣傳)整天發動「和諧家庭」的意識建設,這宣傳要是玩真的,政府必定完蛋。安居、養老、醫保、育兒,在「和諧家庭」缺一不可。在荷里活電視裡,家庭一旦遭逢劫難,所有暴力,在意識上均被合理化。當公義與家園連在一起,威力也可以很猛,捍衞菜園村的運動,只露了一麟半爪。

NTLeaks 的〈新界「陀地」地產霸權狼吞菜園肥肉〉一文,就道出了新界暴力特權集團如何透過維護「原居民」權的幌子來欺壓外來人。

我支持保護新界原居民的權益,但是這權益應當是「本土居住權」和原居民的文化習俗,而不是炒賣新界土地的特權。當原居民的文化居住權益,轉化成土地增值特權時,原來為了保持原居民社區的丁屋,變成了透過轉賣丁權的地產項目,所謂的新界文化,被「陀地」包攬下的地產霸權所摧毁。

最荒謬的是,那些在海外出生定居,沒有香港身份證的原居民後代,紛紛回港申請「丁屋」,透過無本變賣丁權而圖利。相反,花了一生在新界耕田保育土地的外來農民,卻要遭受連根拔起之苦,且在搬村的過程中備受「陀地」欺壓。廢柴政府對此卻視而不見,最後要透過黑社會式的暗箱政治解決。

在政府眼中的「家」是政治與行政管理的單位,是故交通律貼一定要以「家」為本,然而它卻不去處理家庭生活所需。曾蔭權在位這幾年,庫房水浸,政府卻只顧花錢在大型基建之上,然後天天口講表演關愛,再以小恩小惠敷衍著社工福利團體,以免他們造反。然而,這卻使結構性的矛盾日積月累,間歇性地以「仇富」、「仇外」的形式渲泄,醞釀著更大型的爆發。

當在香港經營埃及餐館的小資埃及籍港人手舞足蹈地談論「港式茉莉花革命」的爆發點為「地產霸權」時,特區政府現有的「維穩」舒困操施,只是掩耳盜聆。

同樣不具備「茉莉花革命」條件的大陸,在上周末卻上演一場快閃茉莉花,主角是一眾國保與公安。據估計,過百名維權和異見人士或被請喝茶、或被軟禁,究竟國保是「相信」這些人有能力在推特上策動革命呢?還是他們只是機械性地反應執行職務?前者似乎表現他們缺乏基本的政治判斷力,後者則反映了維穩機器的犬儒特性,它只機械性地執行一些它不相信有用的事情。情況就如花5千萬把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拘禁在山東的村莊裡一樣,為的是履行維穩的職務,卻對社會穩定缺乏基本的判斷。

這個癥狀不單在國保系統出現,連胡錦濤同志也跑出來說,做好「社會管理」當中最重要的是互聯網管理。結果,不單「茉莉花」三字成為敏感詞,連「明天」也一度搜索不到,儼如宣告這個國度已沒有「明天」。

國內媒傳部門的審查文化登陸香港。在國內,記者與專欄作者整天受壓,最近南方報系被整,資深記者編輯長平被迫離職。在香港,批判地產霸權的專欄作家陳雲被踢出報紙的格仔,港台時評主持吳志森被土共宣傳機器炮轟,霸氣十足。難怪不時有人會擔心「香港人」會被消滅,對「灣區計劃」滿腹疑惑。

不過,要捍衞香港這片土地,要回歸在地的政治社會分析,尋找當中的問題與蓬隙。舶來的茉莉花大概不會在香港綻放,但這裡一定會長出其他美麗的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