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校園發展處處長林泗維先生訪問

編按﹕貼得稍為遲了一點,內容大要為未來中大的校園發展,似乎與保樹立人、宿位二改三、新書院等所有中大議題有關。原刊中大學生報二零零六年四月號,圖為中大發展計劃簡圖。文﹕謝xx

常常都聽說,其實我們很難知道究竟中大的「全貌」是怎樣的。不論我們在全年的哪一個時候停下來,想看看中大的環境是什麼樣子,都總不能成功,因為總有一些地 方要不是被重重圍板隔著,就是被剷成光禿禿的山坡。這些地方有時是在崇基,有時在聯合,有時在本部,大小工程在中大似乎全年無休,但又不是太多人知究竟大 興土木所謂何事。
最清楚這一切的,應該是校園發展處處長林泗維先生吧。正因為這個原因,林先生自己也說,他差不多每年也接受學生報的訪問,去年是關於李達三樓的重建計劃,今年是有關中大校園的整體規劃。

「步行校園」──從此上山落山靠電梯
林先生說,由於中大依山而建,各個上課和辦公的地方分散在山頭多個角落,他來中大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就是把中大校園建成一個可以以步行貫通的校園 (pedestrian campus),讓師生不用動輒靠校巴才可來往火車站與山上各處。然而,下山容易上山難,既有的山勢不利步行,唯有以興建新建築物和修建步行徑解決問題, 連接校園各部。在目前正在進行或最近完成的工程中符合這個用途的,包括由崇基校友園一帶直上范克廉樓及蒙民偉工程學大樓(即賤標二期),還有國際生舍堂至 聯合陳震夏宿舍,而陳震夏宿舍亦將加設一部公用電梯,以分隔開陳宿宿生與其他經陳宿出入的同學。
林先生指,其實早在中大建校之初由司徒惠先生所設計的規劃圖中已有兩幢有連接校園用途的建築物(circulation tower)的構思,但因當時校方缺乏資金,所以那兩幢大樓一直沒有建成。而他也曾經向校方建議進行數項類似的工程:
一、由新建的李達三樓建一道天橋連接至聯合書院,以及一條行人隧道連接至田家炳樓地下的停車場;
二、清拆崇基松竹柏三苑後,原址改建為三幢教學樓群,利用內部的通道(可能是扶手電梯)連接何善衡夫人宿舍,計劃引導同學由此步行至蒙民偉工程學大樓或五旬節會樓低座轉乘電梯上本部;
三、計劃中的新學生活動中心,高約六層,建於崇基眾志堂之後,以長天橋連接蒙民偉工程學大樓;
四、由雅禮賓館興建一條天橋往研究生宿舍一座,再連接校園東區(近吐露港)。
第 一項工程的天橋已獲教資會撥款,勢必成事;行人隧道則不獲撥款,需由校方自行籌集資金。第二項工程的教學樓群中,其中一幢為配合大學「三三四」改制而建, 但因松竹柏三苑的重建申請仍在進行中,故整項工程仍未開始。至於另外兩項工程,現時也是因為資金問題,所以無法一一實現。不過,他指現時的蒙民偉樓和五旬 節會樓低座的公用電梯,也能暫時滿足這方面的需要。
林先生認為,步行校園的最大好處,在於能夠減少校巴班次,並減低校巴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他估計,步行校園建成後,由火車站至大學本部的路程只需時二十分鐘。

斜坡維修──安全至上
近日引起各界關注的斬樹行動,源於校方在崇基的斜坡維修和路面擴闊工程。林先生指,在幾年前的一場大雨中,校園東部(即聯合書院附近)及Phase 5有發生山泥傾瀉,雖無人受傷,但該處地盤的地基全遭破壞,而校方亦收到政府要求馬上進行斜坡維修的通知,為了安全起見,需展開全校性的斜坡維修工程。
根據校園發展處網頁的資料顯示,自2004年起,校園內進行的斜坡維修工程多達二十多項,分佈校園各處。而自2005年開始,工程大部份都在崇基學院範圍內 進行,最近期的工程所在地為池旁路下面及鄰近火車站的斜坡,以及利黃瑤碧樓下面的斜坡,前者工程預計於今年暑假開始,年底完成,後者則在今年四至五月期間 進行。林先生指,校方會在是次工程期間,一併擴闊利黃瑤碧樓下的行人路。
另一項受人注意的斜坡維修工程,為何善衡工程學大樓西面的兩幅斜 坡,校方特地在該段斜坡築了一段水泥路,而這亦是該工程為人所垢病之處。然而,林先生解釋,該段斜坡由於需要大型泥頭車進出,承辦商要求由富爾敦樓近百佳 的停車場開路運送,但該段路面為超級市場、大學書店及學生飯堂所在,人流極多,故最後更改於賤標一期附近開路前往。有同學批評,於工程過後,近何善衡工程 學大樓一段山坡仍被圍板所封,近月亦未見有任何工程,質疑校方胡亂破壞山坡,但林先生表示,由於該帶斜坡的工程將於暑期展開,所以不存在「亂開」的問題。
至於斜坡維修後,許多樹木遭斬去,以尼龍網覆蓋,林先生指,斜坡應以安全為大前提,是否美觀,實屬見仁見智。他又向筆者說明,校方有數位安全事務主任 (safety officer,隸屬大學安全及環境事務處),專責處理校內安全事務,如早前他們曾基於安全理由,規定校內所有水池均要加上圍欄,而即將開始修築的環校步 行徑,也需以磚頭鋪設,以保障穿高跟鞋步行者的安全。

工程建設──個個都係大粒佬
訪問期間,林先生多次表示,校園的各項工程,都有各界專業人士參與,通過多重審核。譬如,斜坡工程由校園岩土事務委員會(Committee on Campus
Geotechnical Matters)負責統籌,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為熊翰章先生(機電工程師及發明家,現任崇基學院校董),其他成員包括林先生本人、土木工程拓展署人員及香 港工程師學會代表。兩年前委員會改組,由郭志樑先生(現任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出任主席,土木工程拓展署人員退出,加入香港園林設計師學會秘書和路政署的 園林設計師,又與嘉道理農場、中大生物系和地理及資源管理系的教授進行斜坡鞏固與綠化的研究。
而校園發展署岩土工程師黃植禧也曾表示,他們經過多年的試驗和研究,已得出一個合乎大學環境的斜坡綠化模式,顧及到斜坡的水文、地質、斜度、坐向、降雨量等因素,而每項綠化工程更是按每個斜坡的情況度身訂造。
至於全校諮詢,林先生稱困難在於,校方向教資會申請撥款的手續相當繁複──每年的九月和六月,各間院校均會向教資會分別申請兩筆款項,一為需花費一千五百萬 元以上的大型建設(Capital Works),二為花費少於一千五百萬元的小型工程(Alterations, Additions &
Improvement Works),例如宿舍翻新、圖書館翻新、加裝電梯等工程。校方每年均會向各學系及部門詢問是否需要申請任何工程,收集有關申請後由小型建設委員會(Committee on Minor Works)決定。至於大型工程,經大學校園發展委員會討論後,會交由一個擁有校友及公眾人士委員的大學校園建設及發展委員會(Campus Building and
Planning Committee)商議,最後由校長作出決定。如果每項工程都作全校諮詢,則會耽誤向教資會提交申請的日期。
他說校方絕對願意與同學溝通,譬如前年的大學火車站改建工程和體育館工程則各舉行了兩次諮詢會,但同學的反應非常冷淡,出席人數很少,而用家小組的學生代表出席率也不高。筆者問可否每項工程都設如火車站改建工程般的用家小組,林先生反問:「斜坡都有用家的嗎?」
然後,林先生就〈齊來保護我們的山城〉的論點逐一回應。譬如拆卸李達三樓時所砍下的數十稞樹,已被移植至國際生舍堂後面;而火車站的鳳凰木,他們在改建火車 站外廣場時也花了百多萬元保護樹根絲毫不損。另外,林先生又重申,其實校方十分注重環保,如早前於曾在李達三樓外的草地試設太陽能環保燈,惟因光線偏藍及 強度不足而放棄。

小結──五星級的家又關你事
訪問已是一個多月之前做的了。這個多月來,這邊廂林先生在侃侃而談他的步行校園夢想,那邊廂的另一眾師生在表述一個對自然簡樸的校園的想像。兩者乍聽之下是 可以相容的,但實際上卻差天共地──當整個校園都要靠電梯、天橋、高樓大廈來連接的時候,我們實在很難想像,大樹還可以從哪些角落冒出頭來,而新建的建築 物如何以一柱擎天之姿,聳立在山頭的各個角落;我們對校園的記憶,又如何剩下沒有盡頭的走廊、天橋,還有每次等坐電梯都只看到裡面擠滿了人的夢魘。不過, 這個時候,各個專業單位都一定會衝出來派定心丸,說每一項計劃都經過XXX委員會的設計和批核,而每個委員會的主要組成成員都是資深XX師和XX員。
對呀,按林先生的講法,所謂的「山城」,也不過是個人口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