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西九雜談 (三) —可持續發展與文化發展

據悉由Foster + Partners’ 所設計的城市公園將會是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的文化區,對於他們能否將諾言變成事實,我卻沒有太大的。畢竟Foster + Partners’ 除了在柏林德國議會綜合能源策略、倫敦大會堂的光能發電、阿布達比的Masdar的碳中和城市的成功經驗外,在可持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的建設概念上 F + P已經取得超過37個獎項,故此其能力實在不容置疑。因此,核心問題應該是西九已經定位為文化發展區域, F+P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貫通於文化發展之中究竟目標何在?要解答此問題,須由可持續發展說起。

可持續發展別於純粹的環境保護,主要講求三方面的平衡:環保、經濟及社會,透過互相制衡以實踐最老掉牙的說法「在發展同時保障下一代使用資源的權利」,始終下一代發展所需要的資源除了是藍天白雲的環境外,還有其它的面向,比如社區睦鄰、公平經濟環境等。當一個社區能夠提供的連綿不斷的空間時,生活其中的人才能夠有餘力參與公共生活及完善個人發展,這種餘力方是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石。

曾有一次在快餐店進餐時,一位侍應先生看著我新買的畫集說他年輕時也很喜歡畫油畫,當我好奇地追問他現在還有沒有繼續畫時,他說:「我每天見到不少人物,靈感是有的。可是現在一天工作12小時,哪在餘暇作畫?」一臉惋惜的樣子至今仍可清晰記起。從小插曲可理解創意點子源自生活,然而點子能否得到培養發芽成為藝術作品,先決條件則是合適的土壤,在此情境侍應先生最需要的莫過為最低工資與最高工時吧!因此在「發展」文化前,實在有必要,釐清發展的主體:「文化」還是社會大環境始。在我角度,文化非商品,只能提供合適環境培養,而不能只透過公關策略營造建構出來。

如果將此簡單分析套進 F + P 對於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執著及強調,或許可以看出城市公園除了鬱鬱蔥蔥大公園外,其實有更多深刻的意義:比如緊密的社區、豐富多元的混合使用 (Mix uses) 及周邊連接、可步行的距離及廉價交通工具、可負擔居所 (affordable housing) 除了是透過空間的多重使用來減省交通時間及代價,同時亦旨在透過建立人與人的不同聯繫,比如鄰里 (Neighbor) 、遊客、工作伙伴、同儕等的生活共同體觀念,從而開展出培養文化的土壤。F+P設計反映出貫徹於可持續生活中的文化概念,亦是F+P獨到之處。

畢竟,細心體貼就是說即使是不起眼的能源中心,亦花盡心思使之能成為再生能源教育中心,讓區內居民及遊客一睹能源的再生。

鄺浩然

F+P 城市公園的可持續概念概覽*:

大公園:19公頃大公園使城市保持清涼,還有綠化的屋頂都減輕了從城市衍生的熱溫。此外生物多樣化和大量的公園、綠化街道和屋頂吸收了降雨和減少暴雨溢流,養護和再用了水資源。

傳統建築智慧:使用舊式唐樓的設計,利用柱廊為街道添上自然陰影,從而增加戶外活動,更減少空調的需要。多元化的豐富城市混合體倍增了零售、餐飲和娛樂單位的供應,將吸引大量區內工作或生活的顧客,收益自會十分豐富

合成的基建系統:結合了區內的空調、「灰水」、污水處理、食品和固體廢物回收於一體,並利用沼氣生產本地超低碳電力,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沼氣也會變成西九文化區接載鄰近地區旅客的生化巴士的燃料。採用了沼氣,城市公園的碳排放將比今天建成的市區少50%!

*資料轉載自
www.facebook.com/wkcd.citypark
http://www.scribd.com/doc/40046099/Sustainability-in-Action-Part-1
http://www.scribd.com/doc/40046092/Sustainability-in-Action-P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