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黎健強 :二月攝影紀事

圖片: 張偉樂:《與乘客合照》

二月日子短促,加上春節假期,於是匆匆一晃眼就過去了。但是回首望望,點算筆記,倒原來也曾有五個攝影展覽開幕,近半還是頗具規模的。

最先開幕的是「攝影關懷深水埗行動」的照片展覽,日期從二月二日至三月十日。在顧問蔡克健和曾德平引導之下,蔡子韶、謝柏齊等十二位攝影者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間,在深水埗的街頭和屋邨拍攝了一批生活紀錄照片。展覽將影像印曬在膠布上,然後張掛於石硤尾邨第十五和十六座的地下和一樓的外牆。策展者原先的設計,大概是要這些作品如同屋邨傳統晾掛的衣物般在晴日風和中展示出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許多膠布結果都像風乾了的魷魚般向內捲曲,使觀眾看得非常吃力。

粗糙得不遑多讓的還有《文匯報》的《奇美人生 ─ 王光美生平大型圖片展》,二月六日至八日在大會堂高座展覽廳舉行。圖片都印曬得偌大,動輒長闊超過三數呎;可惜質素奇低 ─ 人像景物盡皆朦朧,顏色尤其偏差瘖啞 ─ 看上去令人相信只是從書本中掃瞄放大而成的。這展覽開幕時衣香鬢影,翌日各大傳媒爭相報導,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愛國的香港人來說,我很難相信能夠產生甚麼知識或情感上的啟發。

本月最盛大的攝影展覽,當數在二月四日開幕的《相裡、鏡外》,文化博物館主辦。展覽品分為三種:照相器材收藏家暨銷售商陳烘借出的一百三十部左右的精選藏品,約三十位前輩畫意攝影師上百幅的舊作,和五位當代藝術攝影師的巨型近作。策展者以照相機牌號的國家為主軸,將上述三種展品分為德國、瑞典、中國和香港、日本、美國五組。例如瑞典一組,就包括有幾台哈蘇照相機、六十年代陳復禮的沙龍照片、九十年代蘇慶強的夜景和朱德華的名人造像等。唯一例外的是沈嘉豪的針孔七一遊行影像:照相機是自製的,理論上應該屬於中國和香港組;現卻排拒於外,放在出口之前沒有標名的一區。主辦者將此區範圍髹上灰色框線,頗有自嘲的幽默。

用照相機的出產地來綜合香港藝術攝影歷史的策展論述,可謂極具創意而缺乏理據。好像把五十年代潘日波的戶外豐姿美女照片,和林慧潔近年探討女性身份的自拍照同放在德國一組,只因他們都是使用徠卡牌號的照相機,就未免籠統得近乎荒謬。話說回來,撇開策展論述不管,個別展品也未嘗沒有可觀。喜歡古董照相機的觀眾固然大飽眼福,我自己最被吸引的則是那些年代久遠的畫意照片,尤其是兩幅盧德初在二次大戰和平前拍攝的人像,樸拙的經營令人感覺到攝影者單純的專注。

聞說這個展覽是文化博物館的「香港攝影系列」展覽的序幕,展期六個月,至九月三日才結束。

《拾彩年華:祈大衛攝影近作》展覽也頗具規模,二月九日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開幕。攝影師是該大學藝術學系的教授,簡介說展品是選輯自他由二零零四年十月起至近日每天拍攝的彩色照片。展覽的中文題目似乎暗暗指向香港的「回歸十年」,我留意到的另一個座標則是祈大衛從英國來香港的第二十年。前段所述的《相裡、鏡外》展覽裡每幅作品都標明所用照相機的牌號,這個展覽則清楚提示拍攝的日期,以及地點或事件。

整體來說《拾彩年華》的個人日誌味道甚重,好像在說我於某天去了某處做了某事,因為看見這個場面覺得有點趣味,就用隨身攜帶的小照相機拍攝了下來。從畫面經營來看攝影師試圖表達一種色彩的輕盈,但基本上保持著隨意與疏離;即使是遊行示威,都總是近近的看遠遠的心。展覽至三月十六日,大部份照片可見於早前祈氏出版的新書《Hong Kong x 24 x 365: A Year in the Life of the City》。

「囍緣——歐陽偉航雙囍設計珍藏及攝影系列展」在二月十一日至三月四日於奧海中環廣場一樓大堂及城OC藝廊兩地舉行。我只是看了中環廣場的展覽,是他歷年收藏上有囍字的多種物品,和數幅他拍攝的囍字物品彩色照片。簡單的說,真是囍氣洋洋。

最後,二月十二日至三月四日舉行的香港藝術學院本年度畢業展《one…show》,也有些攝影作品在藝術中心三樓的實驗畫廊展出。被評審為最佳作品的是藝術文憑班同學張偉樂的一輯《與乘客合照》。張偉樂在鐵路車廂裡架起中型照相機,邀請機緣巧合在此的乘客跟他合照;他並且將快門繩交到每位願意參與的乘客手中,讓他或她決定曝光的時刻。這組作品的拍攝是在短時間內完成的(部份乘客出現在多幅照片之中),於是有點像是趕做功課的感覺,但是也很能讓人引發有關當代攝影與社會的人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