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5 書選

2015 書選

一年將盡,亦是時候好好回顧一下今年買過的和讀過的書。茲摘當中若干,草草數言,以作分享。

1. 易以聞 《寫實與抒情 —— 從粵語片到新浪潮 1949-1979》 (出版社:三聯)

這幾年因康文署的百部香港電影放映節目而看了不少五、六十年代粵語片,總覺得這是香港電影歷史上不可遺忘的精品,亦是眾多電影人畢生傾注心血鑄造的成果。一直以來,提起粵語片總離不開粗製濫造,殊感不平。

間中在網上看到易以聞寫粵語片的文章,不停留於懷舊,而是實是求是,透過詳實的資料和電影細節,為粵語片的真貌正名,釐清了不少約定俗成、以偏蓋全的誤解。如今這些論述文章結集成書,亦增寫了不少文章,呈現了粵語片到新浪潮電影從倫理言情到心理探索、從傳統寫實到現代抒情的發展脈絡。對於粵語片,對於上一代電影人,我們應有的回應的並非是偏見,而正正是李鐵、李晨風、左幾、吳回、程剛、楚原等幾代電影人孜孜不倦的投入和謙遜的態度,多欣賞、細味和閱讀,還原真像。


2. 雷競璇 《遠在古巴 —— 今日的古巴和古巴華僑 》(出版社:牛津)

雷先生到古巴尋根,在探尋祖父和父親在古巴足跡的同時,亦記下了古巴僅存華僑的今貌。華工的歷史,有如雷先生書中提到的華人墓地般,幾近湮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不久,已有華工抵達古巴,人數一度達14萬,同治末年清政府派員到古巴調查,華僑只剩6萬。1959年革命前是華僑最風光的日子。衣錦還鄉金山伯背後,其實是一頁頁華工的血淚史。能夠風光回唐山與家人團聚者不多,更多的是客死異鄉。革命之後古巴是社會主義的國度,華僑生活困頓,能走的走,走不了的老死異鄉,或者就此落地生根,因而有不少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僑,遙遠的唐山對他們還有意義否?雷先生到達古巴之時時,華僑只剩下三百人左右,並有如夏灣拿唐人街般殘破頹敗,垂垂老矣,與世隔絕。

已故的胡金銓導演念兹在兹的是拍一部華工血淚史,惜未能如願,未知吳宇森的版本何時能完成?而同樣令人期待的是雷先生將出版的《古巴華僑旁談錄》和《香港歷史博物館所藏十九世紀古巴華工文獻》兩書。

3. 蘇美智《外傭—— 住在家中的陌生人 》 (出版社:三聯)

日常生活和工作上都會接觸到不少外傭姐姐,每次都會覺得她們都有各自的故事和離鄉背井的經歷,每次和她們閒聊,總想問一問她們來香港多久、想家嗎、工作怎樣,但都忍住沒問。三十多萬外傭,和我們一同生活在香港,彼此既熟悉又陌生,有著一堵無形的牆。從訪問僱用外傭的家庭,到外傭在菲律賓家鄉故事,及至外傭在香港除了工作的角色,也有自己生活的另一面,蘇美智向我們呈現了家中人陌生的故事。只有多了解,才能彼此尋找到合適的相處位置。

4.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 》(經典版) (出版社:時報文化)

李志綏的回憶錄和許家屯的回憶錄都是那些年最熱門的大陸禁書,但一直都沒看過。

今年時報出版李志綏回憶錄的新版本。在李志綏記下了毛澤東的起居作息、脾氣性格,在他的筆下,毛不是神,而是一個不折不扣個有血有肉的孤獨帝王,總是在挑撥身邊的人相互爭鬥,又總是在之後平衡調和,樂此不疲。亦呈現了毛在一邊倒、美帝紙老虎的社會口號下對蘇聯的厭惡、對英美語言和物質的響往,舞會是日常之事。對於江青的描述亦甚可觀,最有看頭的部份是毛斷氣前後的經過,以及李志綏對自己前路的戰戰兢兢,畢竟帝王駕崩,御醫難免要費一番唇舌。

5. 陳冠中《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出版社:牛津)

《盛世》、《裸命》之後,是中國近代史What If 的故事,如果1949後國共勝負逆轉,中國的政局、經濟、土地制度、民族、對外關係、學術、文學、民主發展會否是另一個故事,又或者是殊途同歸?烏有史的想像又會否是未來中國的政治寓/預言?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和故事,尋思之下卻又發現移花接木、錯置歷史當中,不乏合理的沙盤推演。會有後續的故事嗎?抑或是後續故事正正在當下的發展中逐步呈現?

6. 李雨夢《島嶼.浮城——十五則香港人在台灣的生活札記》(出版社:南十字星)

在香港人眼中,對臺灣想像往往是將旅遊的包裝看作全局:人情味濃、慢活、清新小確幸,一切都好像很容易,予取予求。然而美好的背後,同樣存在種種的社會問題,包括資本的傾斜、房價的攀升、民主化的鞏固等。在地生活畢竟不是走馬看花,腳踏實地,切實歷練,從不輕省,尤其是在異地。

15個港人在臺灣生活的故事,從事各業,有的打算在臺灣落地生根,有的仍然心繫香港,只希望在臺灣追尋在香港難以實踐的理想。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免要克服種種的困難和挑戰,不足為外人道的辛酸,並不輕省。而且他們都無不需要一番投入、安頓的功夫,容入當地的社區網絡、生活和處事方式,例如在墾丁的後灣小村買地建民宿,當地村民更在乎的是一份對買地者會珍視土地、社區的信任,而非有錢甚麼也可以賣。或者,這正正是臺灣人深愛臺灣,以及足以為香港人所羨慕的原因。

7. 謝傲霜 趙崇基《中英街一號》(出版社:火石文化)

六七年的事改寫不少人的命運以及一生。既是劇本,也是訪談錄,重現1967的歷史。在所謂「六七暴動」和「反英抗暴」之間,最重要的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象,拒絕以偏蓋全。林彬以及其他被炸彈炸死傷的民眾是受害者,同樣地被港英殺害的二十多名左派工人、民眾以及受逼害的YP仔也是受害者。

8. 李娟《最大的寧靜》(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新彊阿勒泰作家李娟跟隨彊北哈薩克族牧民居麻一家進入阿勒泰地區沙漠的冬牧場生活,在荒涼貧脊、與世隔絕,只有一片不見邊際的白雪漫漫的、最廣闊的荒野深處渡過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冬。
當讀到李娟筆下冬牧場的種種,頓覺而天地從來廣闊,人竟渺小至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大自然底下,無所謂好,亦無所謂壞,人與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等量齊觀。寒冬難熬,卻總有盡頭,正如李絹寫到:「居麻說,差不多每年的十二月下旬到一月中旬總會是冬天裡最難熬的日子,不可躲避。再往後,隨著白晝的變長,氣溫會漸漸緩過來。一切總會過去的。是的,一切總會過去,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得有希望。」大自然的規律循環往復,世事亦應作如是觀,如此應能釋然。人有惰性,安於逸樂,但有時總要面對困難,生活才有希望,所謂的「幸福」,才有內涵,才感實在。

生活得有希望——讀李娟《最大的寧靜》

9. 何韻詩《就這樣認識了 》(出版社:Hall1c Limited)

報章專欄「詩與胡說」的文章結集成書,生活隨筆、自白、對社區社會時局的回應,這一年的心路都記錄下來。專欄結集成書,重要性在於有一永恆地記錄在文本。

這幾年,何韻詩走上了獨立歌手之路,亦企得很前,不時就社會當下的事發聲。有時想,其實從事文藝的人不正應該如此?而且,走出comfort zone 確實要很大勇氣。

10. 韓戍 《儲安平傳》(出版社:牛津)

戴晴、謝泳甚至章詒和都寫過儲安平,但從來沒有一本真正的儲安平傳記。如今終於有一本屬於儲安平的傳記。

儲安平在上海光華讀高中、大學之時,適值革命文學論爭,及後新月派復興,與左翼文學分庭抗禮,儲安平均深受影響。文學帶動思潮,他初期頗受左翼思潮、魯迅的影響,發表的文章極具左翼文學色彩,謳歌無產階級文學,而當中的顛覆性、批判思維,與他日後挺身而出成為公共知識份子,不無關係。後來儲安平受學於來華光任教的徐志摩,令他的文學思想產生轉向,投向講求藝術性(反映普遍人性)、維護文學的嚴正和格律,反對文學偏激主義、功利主義的新月派,此時期他所發表的文章動人真摯、輕盈優雅,革命、階級之類的思想和內容絕跡,文風轉變甚為明顯。而新月派各師長所發起的人權運動,呼籲保障人權和思想自由,反對國民黨壓制、干預學術自由。儲安平亦深受其影響,是其自由思想啟蒙。
之後儲安平先後任職國民黨中央黨報、觀察納粹奧運、遊學英倫、在前線採訪、在後方任教,擔任《力報》主筆。其後儲安平創辦《觀察》週刊,集合百多位學者論政,將雜誌打造為國共內戰期間知識分子最主要的輿論陣地。

中共建政以後,儲安平成為黨外的著名民主人士,後任光明日報總編。1957年大鳴大放,儲安平發表「黨天下」,委婉地批評政府已經成為一黨天下,國務院12位副總理中無黨外人士,最後總結「這個『黨天下』的思想問題,是一切宗派主義現象的最終根源,是黨和非黨之間矛盾的基本所在。」反右伊始迅即被打倒,有關言論成了最大的毒草之一。1966年文革展開,儲安平復遭殘酷迫害,被多次批鬥自殺未遂,當年9月失蹤,生死未明,至今尚未平反。有別於以往對儲安平「自由知識分子」的定位,韓戍傾向於將儲安平視為一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其悲劇命運,並非因堅守自由主義,而恰是對自由的堅持不足,才成為國家祭台的犧牲品。

11. 郭梓祺《積風二集》(出版社:花千樹)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書話、影評,以及遊記和訪問,繼續累積。郭梓祺的文章豐實,獲益匪淺之餘亦十分享受。

12. 羅慧燕《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 (出版社:三聯)

《五個小孩的校長》叫好叫座,呂校長的事跡固然值得謳歌,唯一直留在我腦中的其中一個片段卻是飾演校監的馮淬帆向楊千嬅介紹元田幼稚園 (現實為元岡幼稚園),透過那一幀一幀的黑白照片,緬懷曾經的光輝,難掩學校面臨關閉的不捨。一間村校的停辦關閉,其意義不單單是結束一間學校,而是整條村數十年來幾代人耕耘奉獻辦學的成果煙消雲散。村校盛載著村民數十年來的共同記憶,團結鄉村宗族,若能念及當初建校之難,村民為建校而付出何等的人力、物力和心血,便不難理解到電影中校監的心情。

羅慧然正好梳理了新界村校的由來和發展,從興盛到息微,推動了鄉村普及教育,凝聚鄉村、宗族,在時代的轉變之中,與現代教育體制接軌,而又不失村校的教育特色。

當思得來不易 恆念物力維艱——回到村校初創時

13. 陳浩基《13‧67》 (2014年,出版社:皇冠)

讀來令人欣喜和享受的推理偵探故事,倒敍以13、03、97、89、67等六個香港重要的年代作背景,六段可以獨立但又相連故事,串連起一位警探傳奇的一生。故事佈局精密,結局真相出人意料,亦因鋪墊充足而絕不突兀。

1967那一段的時代背景不容易處理,容易觸雷,但陳浩基處理得很好,對歷史真貌能夠如實反映,沒有偏頗。香港也有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說作家。

另外故事其實頗有電影感,如能有改編電影,定當令人期待。

14. Dimitris Sotakis《錢已匯入你的戶頭》(2014年,出版社:寂寞)

來自希臘的小說終於出了中譯。工作是甚麼也不用做,被通知「錢已匯入你的戶頭」,是否很爽?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在不斷「錢已匯入你的戶頭」下,主角的(物理)生存空間漸次被公司送來存放的傢俬佔據,甚至動彈不得,無路可退,終遭掩末,讀來令人同感窒息。

15. Patrick Modiano 《暗店街》 (諾貝爾文學獎修訂新版) (2014年,出版社:時報)

失憶的私家偵探Guy不斷尋訪自己的過去,走訪不同的人,卻一個又一個出現和消失。找不到確切的答案,卻開啟了一個個迷團,甚至發現自己有多個化名。真實和想像交織,不時回到二戰時德國佔領時期的巴黎,那是讓人不想面對的黑暗時期。 一如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他用記憶的藝術,召喚最難理解的人類命運,揭露納粹佔領時期人們的生活世界。」

吸引人的還有書本「書衣選用黑色星河紙,以銀色金屬油墨印刷,呈現錯視空間,文字以白墨絹印。」

**以下是2015年出版的書,雖然未看,但從作者、內容和裝幀來看都應該不錯。**
吳明益 《單車失竊記》(麥田)
韓麗珠《失去洞穴》(印刻)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衛城)

傅月庵《一心惟爾:生涯散蠹魚筆記》(印刻)

秀赫《嬰兒整形》(聯合文學 )

卡爾維諾 《困難的愛故事集》(時報)
劉以鬯 《酒徒》( 行人)
劉以鬯 《對倒》( 行人)
契訶夫《關於愛情:契訶夫小說新選新譯》(櫻桃園文化)
中山可穗《愛之國》(聯合文學 )

陳雪《摩天大樓》( 麥田)


徐則臣《耶路撒冷》(九歌)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