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當佔中發生」交流會後感

圖片來自網絡

8月13日晚,基督徒支持民主政改在九龍佑寧堂舉辦「當佔中發生」公開交流會,聽到戴耀廷教授評估人大常委在八月底回應政改報告書可能出現的幾個情況,以及「和平佔中」在這四個情況下將會有何行動,對前局滿腹憂慮,遂撰此文探討之。(關於戴教授當日發言,欲知全話可觀看以下視頻

戴教授評估人大常委在八月底回應政改報告書的四個情況,分別是:
(1) 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獲得提委會過半數支持,以及限制候選人在某個數目的話;
(2) 沒提到全票制只否決公民提名;
(3) 沒直接揚言否決公民提名,但重申提名機制不能繞過提委會;
(4) 甚麼限制也沒有直接通過。
雖然情況(1)對香港能夠爭取真普選的障礙最大,無奈最弔詭的是,人大常委的決定越寬鬆,卻對泛民整體團結卻是越不利。

不能接受所謂機構提名(即全票制),以及候選人數目太少,是戴教授在講座說出的國際標準底線,相信這任何一個支持真普選的人都會贊同。換言之,如果人大常委八月底硬要堅持全票制的話,溫和泛民及基進泛民之間也沒任何分歧,就只剩下在立法會否決政府方案,然後只剩下以佔中公民抗命的一途。當然,人大常委在八月底公佈決定後,能否在短時間內組織群眾上街參與或支持佔中,這是另一個技術問題,不過泛民出現爭拗的可能性卻是最低的。

可是,若人大只否決公民提名,溫和泛民及基進泛民究竟還能否團結一致在佔中大旗之下,則是令人憂慮。因為戴教授今次已表明不會因此而發動佔中,並一再強調沒有公民提名的政改方案不一定違反國際標準。無可否認,沒有直接等值提名權不代表這不是真普選,問題是6‧22公投選出的真普選三軌方案,其中一軌便是公民提名,證明參與該次公投的選民都十分渴望香港特首普選需要有公民提名機制,如果人大否決公民提名也不發動佔中,當初公投意義在哪?

退一步說,即使假定投票支持真普選方案的選民,並非沒公民提名不可,因為真普聯方案本來便沒這訴求,但投票支持其他方案,如學界方案的支持者,可是堅定支持「公民直接提名必不可少」,支持者也達30萬以上。如今戴教授的言論,有如宣佈在公民提名上讓步,這會否令那些支持「公民直接提名必不可少」的群眾和組織不滿?或引起部份公民提名支持者的批評,覺得和平佔中在公民提名問題上妥協太早?

再退一步來說,即使假定人大否決公民提名後,溫和泛民及基進泛民都接受了政治現實,不過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式,也很難避免出現爭拗。真普聯原有方案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便是沒有寫明提委會的組成方式,所謂「越民主越好」如何定義?是否接受提委會維持四大界別元素?教授在講座中只有提到1/2﹑1/3和1/4的民選提委數目,似乎一開始便不考慮爭取廢除四大界別,爭取提委會全面直選產生。如此說來,是否連爭取等值提名權也可退讓不要?

不要忘記,當日6‧22公投中的人力方案及學界方案,都是主張廢除四大界別,由全體民選區議員或立法會議員擔任提委。要基進泛民在公民提名讓步,同時放棄等值提名權,會否難度太大?況且,公民提名中央尚可以說它如同架空提委會權力,但爭取提委會全部由直選議員擔任,以此達至實現間接等值提名權,可以說完全不可能違反《基本法》第45條。即使根據2007年的人大決定,本來也只是說「提名委員會可參照香港基本法附件一有關選舉委員會的現行規定組成」,現在是中央和港府偷天換日,將「可參照」說得像「只能參照」一樣。從政治策略角度來說,有需要一下子讓步那麼多嘛?

最後談到教授提到可能出現的第(4)個情況,這對政改的商討空間固然最大,但溫和泛民及激進泛民之間兩者的分歧,不論是否堅持公民提名,乃至提委會的組成方式,也必然會再次浮上水面,教授認為這情況可能是中央釋出善意的訊息,不過也有可能是綿裡藏針的謀略,令泛民在第二次諮詢期內因意見分歧再爆窩裡鬥,最終令本已在6‧22公投後團結起來的泛民土崩瓦解。

結語:泛民再無分裂本錢

行文至此只想重申,在這政改關鍵時刻,泛民再沒分裂的本錢。愚見認為,若中央在8月底沒有提出全票制將真普選一棍打死,而只是否決公民提名,爭取廢除四大界別,提委會以全面直選產生,才是溫和泛民及基進泛民之間的最大公因數。政治確實需要妥協,但不能放棄原則,如果不在今次政改嘗試爭取一下等值提名權,下次再能爭取的機會,似乎更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