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維護家庭即是維護甚麼?-從家庭功能的演變說起

趁大家就同性戀問題討論得面紅耳赤之際,筆者在此重貼一篇討論家庭價值的舊聞。筆者覺得很多基督徒在「捍衛家庭價值」時,似乎只是借家庭「過橋」指桑罵槐。

這是一篇有血有淚的文章。隨這篇文章而來的討論,使筆者與一些老朋友日漸疏遠。

BTW,本專欄推出後反應熱烈。在此筆者希望更多人可以成為此專欄的作家。凡是愛思考愛真理的非典信徒,不論來自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一律歡迎。

維護家庭即是維護甚麼?-從家庭功能的演變說起

家庭問題是近代社會研究最矚目的大題目之一。近年家庭生活的陰暗面日漸浮現,社會人仕日益關注像虐兒、虐妻及性侵犯等家庭暴力,問題家庭、問題兒童亦成為了傳媒報導的焦點。除此以外,當代的家庭模式亦備受挑戰。隨著同志運動、婦解運動及性解放運動的興起,主張核心家庭的理論被視為霸權論述而飽受攻擊,而不少新興的家庭形式如同志家庭等則應運而生。

對於此一趨勢,不少人都擔心這象徵着家庭制度的崩潰,有人甚至驚呼「世風日下,道德淪亡」。不過,倘若我們回顧人類家庭的歷史,我們卻會發現不少所推崇的核心家庭不過是近幾百年的產物。比如說在母系社會的年代,不少社會都採取了摩梭族那種走婚制。即使我們查考聖經,也會發現與現代核心家庭不同的家庭模式。比如說舊約時代有不少偉人都有多於一位妻子,縱使聖經有紀述多妻多兒造成的苦果,卻並沒有定這些齊人的罪。即使是一男一女的組合,比如說是路得記中的路得及波阿斯,其結合過程亦往往令現代人摸不著頭腦。

然而,這卻不一定支持道德相對主義。畢竟,形式上的不同並不代表道德原則的不同。不過這亦表示即使我們謹守一套不變的道德原則,我們的行為、生活形式亦會隨著社會脈絡的變化而轉變。倘若我們認為當代的家庭面臨瓦解的危機,我們必需先暸解家庭背後的社會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真箇明白家庭所面對的危機,然後才能想像到未來理想家庭發展。

 

前現代社會的家庭

在探討衝擊現代家庭的社會力量前,我們應該先瞭解現代核心家庭建立的經過。這過程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有一定聯繫,乃是我們所不能忽略的。

在認識核心家庭的興起前,筆者打算先介紹前現代家庭的特色。說起前現代的家庭,不少現代人想到的也許是專制的大家長主義,或是像曹禺《雷雨》一書中的悲劇。不過這並不是前現代家庭的全部,在前現代的社會環境中前現代家庭絕非糟透。歷史學家John Boswell如此比較前現代及現代的家庭:

「前現代的歐洲婚姻大都為了安排財務而開始,在中段則為帶孩子操心,而最終則會以愛為中心。很少夫婦是為愛而結合,卻漸漸愛上了對方。只要他們沒有早死,他們絕大部份都會與對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而西方的現代婚姻則由愛情開始,在中段為孩子的成長費(如果他們有孩子的話),而最後以財務安排作結。在婚姻結束時,愛不是消失了,就是變成遙遠的追憶。」(John Boswel: The Marriage of Likeness: Same-sex Unions in Pre-modern Europe (London: Fontana, 1995), p.xxi ; 筆者譯)

前現代的家庭不是沒有它的缺點,比如說大家長主義會造成家庭內部的壓制、亦會扼殺個人的創意。我們要復古、要回復昔日的家庭模式斷然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亦毋須以有色眼鏡看前現代的家庭,它們亦有值得現代人學習的地方。現代的家庭制度縱然強調自由變愛、自由組合,可是現代家庭既不比前現代家庭穩定,當中的家庭成員亦不比前現代人快樂。單單指出前現代人受到壓制或民智未開,並不能解釋到這倜差別。

有論者認為現代人缺乏委身觀念,亦不會知足,亦因而不能善用戀愛自由為自己謀求幸福。筆者不完全反對這種看法,不過本人無意單從個人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在以下的篇章,筆者將從社會分析的角度繼續討論。

前現代的家庭與現代家庭之間,有兩種重大的差異。首先,現代的家庭不只是工餘時與家人相處的地方。昔日的家庭也是從事生產的組織,是以當時的人並沒有「離家上班」或「下班回家」的慨念。白天幹活是家庭生活,晚上做雜務、帶孩子也是家庭生活。一切的活動大都是於家庭與家人一起進行,家庭活動同時也是經濟活動。

此外,昔日家庭的成員並不只限於夫婦二人及他們的孩子。舉例來說,前現代的中國家庭亦包括了氏族內的其他親戚,而整個大家族共同聚居在同一個社區之內。而在氏族觀念較弱的西方社會,社區則承擔了部份家庭的功能。比如說,昔日教養兒童亦不單是父母的責任,亦是家族或社區內長輩的責任。在一些社區,肩負教導及照顧孩童之重任的是社區或家庭的其他成員而非父母。

總括而言,前現代的家庭比現代核心家庭擁有更多的功能。前現代的家庭本身是從事經濟生產的場所,同時亦與社區有緊密的關係,甚至與社區合而為一。

 

資本主義對前現代家庭的衝擊

到了十六、十七世紀,資本主義於西方社會漸漸興起。為了生產更多可供貿易的物品,地主於農業展開圈地。不少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走向城市。最終他們為工廠帶來了大量的勞動了,這就了工業革命的開展。然而,在這個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前現代的家庭受到嚴峻的挑戰,最終土崩瓦解,慢慢演變成今日的核心家庭。

為甚麼前現代的家庭會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日漸式微?功能學派(Functionalism) 的學者如Talcott Parsons認為這是因為核心家庭的模式最能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家庭的文化傾向注重感受、著重關係、強調和諧而非競爭。這套文化與資本主義那套重成就、重公平、強調競爭的企業文化正好背道而馳。倘若我們將家庭的文化應用於企業之中,往往會帶來災難。倘若我們留意到一些華人家族企業的興衰,我們便能察覺這個現象。不少華人家族企業像王安電腦那樣,曾幾何時叱咜風雲,可是終逃不了「富不過三代」的宿命。歸根究底,這些企業不是為了家族內的私相授受而敗了祖業,就是因為企業運作的問題引起家族內的不和,從而使企業走上衰敗之路。因此,資本主義社會得到發展,經濟生產的主角便漸漸由家庭轉往企業。家庭不再從自生產,成為了純粹消費的單位。

此外,工業化及城市化亦促成了人口的大量流動。大量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而每個人都需工作而流陡往有工作提供的地方。有不少人甚至需要離開所屬的大陸遷到海外尋找機會,就像美國的愛爾蘭移民或是給「賣豬仔」的首批美籍華人。在人口高度流動的情況下,核心家庭的模式使家庭成員更能回應就業市場的轉變,而前現代的家庭及社區則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文化的轉變亦能解釋現代家庭的演變。根據韋伯(Max Weber)的行動學派(Action School)之講法,資本主義於現代的發展是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的結果。在理性化的文化下,社會人仕追求效率,並按可計算的效益行事。這樣社會便出現了專門化的現象,大量應付專門需要的社會部門如雨後春笋般一個個建立起來。前現代家庭的經濟及社區功能被新建立的專門組識所接管,企業和政府擔當了前現代家庭嘗擔當的角色。而現代的核心家庭本身亦成為了專門組織,專注執行現代人所理解的那種「家庭功能」,比如教養孩重、為家庭成員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以及料理家庭成員日常生活等。

從社會的陰暗面看,現在家庭有助鞏固既得利益者的地位。當人們追求於核心家庭內的家庭溫暖,相對上他與社區及整個社會的關係亦會疏離起來。是以他們比較難察覺到社會上的不公義,亦無暇參與既得利益者的抗爭。此外,由於現代家庭被剝奪於經濟生產上的功能,現代人必需透過工作養活家庭。為了保障家庭的收,現代人往往會屈服於既得利益者的經濟壓力,時社會上結構性罪惡保持緘默。

縱然學者對現代家庭眾說紛紜,不同的立埸亦常引致不同的理論。不過可肯定的是現代核心家庭是資本主義社會演化過程中的產物。是以現代家庭其中的家庭問題並不能只以個人倫理的的角度詮釋,社會結構於歷史洪流中的變化其實更為重要。

 

家庭問題乃社會不公義的結果

當前現代家庭日漸瓦解並轉化為現代核心家庭,亦為現代的家庭問題理下伏線。現代家庭失去了經濟生產的能力,而昔日的社區亦隨現代家庭的消失煙消雲散,它亦因而需要承擔更多外在經濟及社會壓力。

由於現代人需要家庭以外找工作養活全家,為數不少的成年家庭成員(特別是男性)需要離開家庭工作。僱主為了賺取更多的資本,大都傾向增加工人的工時,並減少工人的時薪作「資源增值」。工人為了應付僱主的需要,並為了維持家庭的收入,他們只得半自願的情況下加班。朝九晚十一已是現代職場的常見現象。這樣,家庭內的成員聚少離多,關係難以維繫而日漸變得疏離。這個現象於低下階層中比較嚴重。而由於家庭不再是經濟生產的單位,它們因此缺少了經濟自主權,家庭的收入亦為社會的經濟氣候所左右。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低下階層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往往因長期的經濟壓力而變得惡劣。

而在歷史的洪流中,昔日關係緊密的社區一個接著一個的消失了。現代人的人口流動頻繁,大部份人一生中都會多次搬家,新社區群体因而難以建立。即使建立了,其關係亦傾向,各家自掃門前雪是常見現象。社區對現代人提供的支援亦減少了。照顧孩童、關懷家庭成員情感需要等重任便需由核心家庭一力承擔。核心家庭一方面失去了社區的支援,一方面要獨力承擔重任,但家庭成員對家人的期望卻提高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為效益競爭乃是石屎森林中的自然定律,社會被視為是無情的,唯有家庭才可能是溫暖的避風港。這樣,現代家庭承擔著更巨大的責任,面對著更大的期望。實際與期望不乎的情況亦增加了,家庭為現代人帶來了新的壓力及失望,最終引發了家庭問題。而社會環境的轉變亦突顯了家庭的內部問題。舉例來說,昔日的社會縱使是男女不平等,可是婦女的工作對家庭的經濟生產卻有重大意義。男耕女織當然有壓制的成份,當中分工的意義更為重大。可是在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下,只有男性的工作被視為有經濟價值,婦女於家務中的貢獻則不會被算入國民生產總值之內。昔日男女不同工主要是為了分工,現今卻成為了純粹的壓制。

現代家庭之所以面對瓦解的危機,乃是出於社會結構性的因素。現代家庭於資本主義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經濟生產的能力,而社區網絡亦在過程中土崩瓦解,使得現代家庭更難抗逆。然而,這卻只是問題的開始。既得利益者對低下階層的剝削,往往增加家庭所需承受的壓力。他們追逐效益、重視競爭的作風,使社會變得無情,對家庭亦甚為不利。由於當代家庭制度對利益階層甚為有利,他們不單不會考慮家庭的利益,反而會變本加厲,以其經濟力量及宣傳機器推廣經濟重工作輕家庭的信念。

倘若我們決心要維護家庭,我們必需正視損害家庭的社會力量。家庭問題不單是道德問題,現代人的家庭亂七八糟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個人道德特別失敗。以個人道德的角度回應家庭問題注定是失敗。正所謂衣食足然後知榮辱,在資本主義社會那巨大的壓制下,現代人根本沒有能力實踐所謂的家庭道德。假如我們不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又倘若我們不回應既得利益者對弱勢社群的壓制,維護家庭根本無從說起。

我們不能選擇性的關心社會,將複雜的社會問題約簡為個人私德的墜落。我們不能說我們專注關心家庭問題、倫理問題,卻對社會、政治及經濟不公義視若無睹。這些問題是相連而非分割的。當我們說要維護家庭,我們就必須正視我們的立場所能造成的影響。筆者有朋友說自己重視家庭價值,卻對政府在居留權問題上拆散家庭的做法拍手稱好。我只能說:這很荒謬!

作者網址:http://rseric.tripo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