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週記:在煙火璀璨時飲泣

編輯室週記:在煙火璀璨時飲泣

煙火璀璨的晚上,悲劇泣至。十月一日的國慶夜,幾乎在維港兩岸市民仰頸喜盼煙火匯演的同時,遼遠深夜處,一艘渡海小輪猛力橫撞港燈員工遊覽船,引致香港四十一年來最嚴重的海難,根據最新數字,慘案至少有三十八人死亡,九十三人受傷,其中四人情況危殆。事件發生後,獨媒記者及編輯仔細閱讀「意外」的相關資料及進行採訪,發現悲劇的背後,人為因素歷歷可見。

在獨媒製作的「海難:國慶惹的禍?」短片中,我們訪問了兩名南丫島居民,一名居民鄭小姐,另一名是丁先生。從兩位的訪問中,我們發現,撞船前,小輪並沒有減速轉變,撞船後不久,就駛回榕樹灣。這會否使救援工作受到拖緩?更重要的是,丁先生指出,南丫島幾乎出現史無前例的人潮,人潮延綿數公里;在沿海靠岸,霎時出現了大量船隻?還有,不少船隻沒有按照慣行的航道前進……,這一些,到底跟悲劇的發生,有什麼內在關係呢?余在思有關專業技術分析的文章中雖然也沒有答案,但還是提供了有關意外事件的多角度思考。

此外,有網民提出獨媒不應「反共反上腦」,不應將海難問題扯上「國慶」,那只是「煙花惹的禍」。這種批評,也不盡真實。煙花本無罪,如果今天不是事事以「國家」為界,將國家的誕生看得如斯偉大,就不會以放煙花隆重之,更不會有「十一黃金周」的人潮,君不見「五一二汶川地震」成為每年的哀悼日,大家不上班,反思地震中的人惡。無論如何,這次「意外」,已為往後的「十一」劃下一道深深的傷痕。煙花,則是淚痕。

除了海難,本週還有一件事情值得關注。話說中秋前夕,九月二十八日,《文匯報》以內頁跨版的方式,報導了刊登了六名社運人士朱凱迪、葉寶琳等的肖像,並以反對運動「反黑手」標籤之。六人乍看似通緝犯!犯法了嗎?幹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不過就是反對政府推出的部分政策而已嘛!文章列舉數人這些年來反對清拆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到後來反高鐵保衛菜園村,再到反自駕遊以及近日的反新界東北三區的情況,希望達致「大起底」的效果。然而,報導卻漏了說明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社運人士多年來「處心積累」計劃並參與那麼多反對運動,有什麼目的?又得到什麼好處?如果文章說不出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也找不出他們獲得了什麼好處,那麼,他們持續參與社運,不正是說明為了更高更大的理想嗎?為了理想,即使不獲政權認同,也不至於要如此打壓批鬥吧!

日前,一名資深記者分析,觀察這兩年北京的對港政策失誤,可以說,從2003年以來中南海調整對港政策,譬如成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等工作,是失敗的,這顯示在中聯辦與港人的關係愈更緊張,顯示在各種「中港融合」方案的構想和推行動輒便觸動港人神經,也顯示在親北京媒體對香港社會的誤讀和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