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謝凌演辭教材之五:六四事件

閱讀或聆聽《謝凌潔貞致辭》(文字版: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207842749253159 ,錄音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pF5P_9Wbw&NR=1 ),然後作答:

根據報章報道,對該次致辭,有以下不同人士的回應:

回應(A):福建中學校長林建華說,謝太致辭時「沒很直接地談六四問題」,他記不起其具體致辭內容,只稱她主要是勉勵同學,並估計謝太以普通話發言,或引起同學誤會。(《蘋果日報》2011.06.07)

回應(B):教育局發言人回應時表示,謝太致辭時提及任何國家在歷史長河中總會有沙石,而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件,未必所有事情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認為這些事件不應影響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發言人強調有關言論並非針對個別事件,也沒有以六四作為例子。(《蘋果日報》2011.06.07)

回應(C):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許承恩﹕「謝太沒直接表示六四是歷史沙石,但有暗示兩者關係。不過根據她的演辭,學生應博學,即學生須認識六四事件,學校可以講,至於是否歷史沙石,應由學生自行判斷。」(《明報》,2011.06.08)

回應(D):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我不評論她的說話是否有邏輯關係,以及言論動機。反而我認為政府希望人民『向前看』必須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明思辨。以六四為例,港人對六四有情意結,在歷史長河裏事實不能迴避,我不反對向前看,但在這之前,官員必須弄清事實、了解市民的感受。」(《明報》,2011.06.08)

對以上的回應,試指出以上四個回應是否。(約需15分鐘,10分鐘閱讀全文及回應, 5分鐘作答。)

通過講解示例或分析學生答案施教,約需20分鐘。

上品:
講者全文只提及一次「六四」,但她所謂「歷史長河裡的沙沙石石」的說法,其實是暗示「六四」和「艾未未事件」的,所以回應(C)是正確的,回應(A)說沒有很直接地談到,是在淡化問題,也不致於否認事實,回應(B)則與事實不符。至於回應(D)則沒有正面談及講者有沒有提到「六四」,完全避開了回應講者,而只作籠統地要求官員講事實,照顧市民的感受。【此答案能指出演辭的暗示力,同時應用事實來判斷不同回應。此答案比下面中品的答案優勝的地方,在於指出回應(D)的籠統特點,並仔細區分了各回應的作用。】

中品:
講者全文只提及一次「六四」,但她的歷史長河裡的沙沙石石的說法,其實是暗示「六四」和「艾未未事件」的,所以我贊成回應(C)的說法,至於回應(D)則沒有正面談及作者有沒有提到「六四」,回應(A)說沒有很直接地談到,是在淡化問題,回應(B)甚至否認,與事實不符。【此答案能指出演辭的暗示力,同時應用事實來判斷不同回應。】

下品:
講者全文只提及一次「六四」,而且是引述他人對國民教育的疑問,所以回應(A)和(B)的說法是對的,至於回應(C)和(D)也有道理,見仁見智,因為我們要從多角度思考。【此答案只就字面理解,有所不足,而其對「多角度思考」的運用,犯有明顯錯誤。】

識者之上品,不識者之下品:
講者的演辭和回應(D),都是用一種難以否證的閃爍言詞。講者演辭用反問,回應(D)則大而化之,避開具體焦點。閃爍其詞的好處,是既有暗示力,但在遇到質疑時,又可推卸或淡化,像回應(A)和回應(B)所做的,不過,回應(D)來自一個教師,和講者擔任官員的身份、權力不同。再說,一個人的話或與其人的思路和風格有關,不應苛求。至於回應(C)則就事論事,其觀點更顯出一位教師應有的關注。【此答案應用了否證法[Falsification]來分析話語[Discourse]的特點,指出了一種大而化之[Generalize]的話語作風,也同時把說話重置於說話人的相關背景[Recontextualization,包括身份、權力、思路和風格],由此對回應(D)作出體諒,可看出對相關概念的把握。】

(謝凌演辭教材之五,完。版權開放,歡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