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國明的說書藝術

闊別六載,馬國明的新書《馬國明在讀甚麼?》終於面世了!《馬國明在讀甚麼?》一書收錄了馬國明近年在報章上的部分書評,雖然只是冰山一角,「只此一家」的論述風格,還是如夜空中的明星,令人眼前一亮。本版的讀者或多或少都曾讀過馬國明的文章,書評也好,文化評論也好,他在援引西方的前衛學說之餘,往往借力打力,指陳時弊,而不只是伺機炫耀學識,或僅僅淪為消費社會中的資訊撮寫機器。

出奇不意的複敍述
例如,在〈意識形態終結又如何?〉一文中,馬國明劈頭便引用著名社會學家貝爾(Daniel Bell)年輕時的一段往事,點出「傳統」與「意識形態」的分別。在少年時代,出身猶太人家庭的貝爾自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後,開始懷疑傳統宗教。一日,他專誠找到一位教長,告訴對方自己不再相信神的存在,對方卻對他說:「你以為神會在乎嗎?」馬國明指出,那位教長的高傲是所有傳統守護者的共同特點,他們「深知自己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可以追溯到一個遠古的時期,是歷年累積起來的共同經驗」(頁67)。

接著,馬國明指出:「意識形態則明顯是信念,傳統卻只是生活上的一些忠告。意識形態不會失傳(除非人類的文明瓦解),但會崩潰;傳統不會崩潰,像宗教的傳統,即使所有人不相信神,神的地位也不會絲毫受損,但宗教和傳統都可以漸漸失傳」(頁68)。他認為,「意識形態終結」(這是貝爾的著名論點)令人鬆一口氣,但「傳統的失傳卻令整體人類變成孤苦伶仃。……傳統是那些在我們耳邊已再沒有一把親切的聲音訴說過去的生活經驗」(同前)。馬國明頗點題的指出,現代性的其中一個樞紐問題,正是傳統的失傳;而隨著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新時期中國的終結,帶來的卻似乎並不是對傳統失傳這回事的醒覺。「…傳統所以是傳統不在於舊,而在於歷久常新。…中國現在有的是古董,不是傳統」(頁69) 。很明顯,馬國明在異國文化的文本中兜了一圈,針對的卻是一個逼在中國的眉睫踰百年的現代性問題!

說故事的人?
相類的論述風格,見諸本書的各個篇章,而馬國明總有能耐在他人的著作與文本中,「出奇不意」的引出種種「別有關懷」的論旨,令人嘖嘖稱奇;其奇思巧想,可謂盡得說書傳統的旨趣。所以,與其說馬國明在論述,倒不如說他在「說故事」,跟大家娓娓道來種種生活智慧;只是他說書所本的,不再是家傳戶曉的民間故事,而是種種令人眼前一亮的西方前衛思想著作。

德國當代大哲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曾經指出,故事、小說和資訊是敍事的三種形式,它們的興衰與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基本上,故事是口頭的流傳,說故事的人與聽眾混在一起,生活的經驗與智慧也就得以流傳下去。隨著印刷術的發明,小說則取代了故事的位置,講故事的人和聽眾被分開了,在講故事與閱讀的孤獨之中,經驗無法流傳,講故事的藝術也就被逼走向終結。資訊則進一步把講故事的藝術推向絕境,它的特點是新異與轉瞬即逝,反傳統反權威去氛圍,講故事的藝術也就無法倖免於難。在這個「資訊」充斥的年代,馬國明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所堅持的,可能正是行將消逝的說故事的傳統。

但說故事的傳統真的可被延續下去嗎?現在還有多少人有能耐,能把一種以理論話語為說書素材的故事聽進去?或許馬國明就如本雅明眼中的卡夫卡一樣,他的成功「恰好是因為他失敗」,面對一個千奇百怪的後現代荒誕世界,他仍不惜一切解釋背後的原委,而這是注定要失敗的。「他不能解釋這個世界,因此令人驚覺世界已不能解釋」(頁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