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產片盛世的得益者—問香港往何處去(十)

港產片盛世的得益者—問香港往何處去(十)

四十年前的農曆新年,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締造票房紀錄,同期有成龍的《龍少爺》,更有《少林寺》異軍突起,由十八歲的李連杰擔任主角,初試啼聲,標榜硬橋硬馬真功夫,票房收入頗理想,稍遜於《龍》而已。多部大片同時公映,互相競爭而各領風騷,確立賀歲片這個兵家必爭的檔期,亦帶領港產片進入黃金盛世。

之後幾年,李連杰還拍攝了《少林小子》及《南北少林》,可謂中國改革開放後發展電影事業的先行者。八十年代後期,李連杰再到香港發展,拍了《黃飛鴻》系列電影,大收旺場,還得到進軍荷里活的機會。

李連杰的演藝道路,就像預示香港對中國走向世界可以作出的貢獻。當然,在這個全球化網絡時代,各地娛樂事業發展蓬勃,包括中國市場亦都壯大起來,相比之下,香港的電影及電視工業便有點失色。難得近年演藝界後起之秀慢慢熬出頭,開始有氣牆,掌握權力和資源的老闆或高層,假如有國際視野,懂得真正為大局著想,明白香港的定位,明白創作土壤要如何培養,明白軟實力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價值,便應該避免做一些諸如封殺之類的事情。

(本網歡迎各界投稿,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