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社民連的「力量」在哪裡?

就主題音樂,社民連線的<沒有抗爭,哪有改變!>是最出色,當然,全因夏韶聲,個人色彩濃厚的搖滾節奏,有力而不急速,簡單直接及重複的幾個強力和弦,帶出歌曲的主題:力量。

社民連以「力量」作為主題,以「沒有抗爭,哪有改變」為口號,非常合適,讓自己跟其他泛民黨派的差別突出來。畫面多選取群情汹湧,幾個社民連頭目的激昂發言及肢體動作,算做到主題一貫。

不過,這個「合適」的主題,從另一個側面看到社民連線的民主派左翼在經營上的困難,以至王岸然說:「社會民主連線組成之時,打正旗號自稱貨真價實的左派,但自始就由一個右派自由主義者的黃毓民作領導人」。我不敢斷言黃毓民的右派立場不會變左派,但相比起社民連線的抗爭形象,社民連線的「社會民主」綱領的確低調得多。只有細看他們的「組織宣言」,才可以領略一二,例如包括反公營事業私有化,稅制改革(似乎沒有細說是否「累進稅階」)等等,其次就只是抽象強調人民政治參與。

這種狀況,可能是選舉導向的結果。要以簡單直接的形象示人,減少陷入煩瑣的爭議之中,並在泛民光譜中豎立旗幟,故此,社民連線仍予人印象是選舉至上。有了解過德國二次大戰前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歷史,大概會有點驚訝,當年議會路線(伯恩斯坦)與革命總罷工路線(由羅莎.盧森堡代表)之間產生嚴重矛盾,換一個香港社民連的說法,就是改變的「力量」在哪裡?在左翼政治(不是親中共那種!)缺乏土壤的香港裡,似乎沒有爭辯的空間,只能融化成「抗爭」的選舉形象。

也許由於選舉實在太重要了,所以,宣傳短片在後期製作中,有意無意困於宣傳候選人的框框。特別是黄毓民,他的聲音經常蓋過夏韶聲的歌聲,這有點實為可惜。與其爭著要讓候選人曝光,倒不如把短片的主題更完整地發揮出來,例如,除了社民連線自己的集會遊行之外,應加插一些香港市民耳熟能詳的抗爭片段,甚至是外國的片段也無妨。因為,社民連線始終時日尚短,自己的片段可能不多,但亦可以連結其他社運片段,製造一種較豐富的意象與抗爭傳統。

短片過份突出黄毓民,可能考慮到他的選情(一黨之主是否能拿下一席?),也可能是對社民連線這個招牌信心未足。不過,更重要的是,如何令社民連線由形象工程,過渡至具體綱領,以及與群眾運動形成有機結合,可能才是社民連線的長遠工作,否則只變成另一個吸納選票的政治明星公司,重複香港政治的不幸。

我記得,社民連創立之時,有人說過,透過廣泛的動員及招收會員後,會組成一個更組織化的政黨。是朝向選舉路線?還是具有群眾革命色彩?前者已超額完成了,後者呢?

其他文章
評民主黨的選舉宣傳片

香港「青春物語」:評公民黨的選舉短片

香港「建制政治美學」--民建聯選舉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