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牛年講文化談價值

近日可能因為假期,電視及報章也沒有太多「驚天」新聞可報,就連掟蕉式的媒體焦點亦少了。不過,看一下我們網站上的新聞與評論,似乎有另外一些文化與道德議程,正在發酵。作為編輯,我很高興看到「香港獨立媒體網」能推動這些議程,不會讓人誤會我們只有示威抗議的呼籲,說明獨立媒體真有點「獨立」能力。

正如魂游所說,<藝術家要求《明報》道歉>一文得到如此多關注及討論,實在難得,值得大家高興。討論拉扯出一串難解的問題,包括藝術家要不要向公眾負責?應該是怎樣的責任?公眾反過來又是否該向藝術家負點責任?藝術面向公眾,是否只有「產業」一途?

難得的是,《明報》記者在本網站上認真回應各方責難,為本來單向的傳統媒體,補充了很多互動溝通與批判思考的空間。期望香港的文化藝術空間的設計與經營,能在貼身即時的討論中辦得更好。

因為淫審與家暴條例,引發了政治與道德/宗教的爭議,「道德/宗教」界不再是污濁世界中的「淨土」。安徒連續兩篇的文章(<為甚麼我不是基督徒>及<家庭,家庭,多少罪惡假汝之名?>)為我們拆解香港右翼基督徒的前世今生,打開我們的眼界,不只重新思考性、家庭與婚姻等等親密關係,更讓我們思考何謂信仰,到底,是否牧師與神父告訴我們的就是真理?

如果你不是教徒,這些問題亦不會離你而去。宮崎駿的《崖上的波兒》,不只是賀歲卡通片那麼簡單,至少阿藹不這麼認為。她告訴我們動畫裡宮崎駿如何思考自己的綠色立場,與新一代年輕人之間衝突與對話,更重要的是,一切回到何以為「愛」的大問題上。暗藏玄機也好,聽者有心也好,這正可以說是一個對香港社會別有意義的寓言,對需要管教子女的家長更有啟發之意。

牛年伊始,電視上除了賀年語句,就是金融海嘯的憂慮,但是,我們網站卻是文化、道德、價值佔據新聞及評論議程,不知它說明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