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旁觀伙炭2009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旁觀伙炭2009

刪節版刊今期《文化現場》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周末工廠區,充塞着排隊搭車立、熙來攘往的行人。是獵奇也好、是睇樓也好、是看門道的內行也好......四天開放日,吸引共八千人次─藝術發展局大概是欠了近兩年的幕後工臣PEP一個藝術推廣獎。但除了節節上升的工作室與觀眾數字,證明廠廈藝術區方興未爻之餘,伙炭第一代(2000/01年遷入並舉行半公開活動)獨具慧眼,成功創出/加入世界大潮之外,伙炭還有什麼?近年旁觀伙炭,每次都替藝術家朋友捏一把汗。藝術點石成立,火炭區樓市逆市向上(以殘舊的華聯為例,一千尺單位月租六千多元,售價升至一百萬上下),能者加入炒買/賣,豪裝、三連或全層單位有之;弱者唯有逐水草而遷,被業主加租、轉手迫遷,每年在開放日之後為最。文化經濟之捨本逐末,藝術家功成身退─要是高地價政策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只是遲早的事。大局已定,藝術家無心革命尤可,但如果也無心藝術,徒辜負了產業轉型的罅隙時機。

當然,要評說伙炭而不像業績報告,對藝評人來說亦是一件難事。若以每一個單位平均展出10件作品作保守做計,整個計劃即共展示了490件作品,與堪與雙年展、Art Fair,彼此沒有可比性。所以這裡先為龐雜的作品和展覽作一個籠統的分類,對個別作品或藝術家待有機會再作別論。

(排名不分先後;*屬於多過一個類別)

1.策劃展:由策展人設定主題的個展或聯展。共9個,包括:
鄧國騫策劃:「簡單愛」(華聯A_4_21)
Blue Lotus Gallery: LalaLand (華聯A_5_24)
霍天雯:「與床對話之空間寄居」(華聯A_6_23)
PEP:「投訴合唱團」(華聯B_G_43)
莫一新:「靜水流深─文鳳儀近作展」(華聯B_8_18)
被逼裸體工作室:「對畫」(華聯B_18_12)
Just like honey(華樂E_22_28)*
黑點x工作再工作室:「都市夜景:白在黑」(豐盛A_1_6)
「反野」(與CultaZine共用單位;利達_7_8)

策劃展在伙炭首次出現,當推2007年由Para/Site 的當時的策展人Tobias Berger 與助手李綺敏策劃的「匣-權衡」,在當時入伙不久的美國藝術家拍檔Adrian Wong與Samantha Culp在A座與B座相連的單位內舉行,展出共二十個藝術家/組合(包括Abramovic/Ulay、Joseph Beuys)的作品,規模之大一時無兩。策展人以「外援」現身,加上當時同樣在力推珠三角交流的乙城節和首度贊助宣傳的信和,正式打破伙炭「前舖後居」、「開倉」、「山寨」的半私人格局。而竹棚分隔的三千尺臨時展區、粗糙的陳設風格和穿插在迷宮式空間的觀眾本身已成一度景觀,令人不得不佩服策展人與國內策展文化看齊的敏捷反應。其後2008年,開業不久的Blue Lotus Gallery邀來劉建華策展以反省藝術作為生產與消費活動的「Fair Enough」;新進駐火炭的新加坡藝術家李鴻輝「被逼裸體工作室」,亦策劃了Eniminiminimos: Artists who make things small。展覽規模不大,但從策展人的主題設定、參與者的崗位分工、展覽的空間陳設,到藝術家作品的對題度、思考深度和製作認真程度,兩個展覽都顯示出一種逐漸與伙炭固有格局相得益彰的策展文化。雖然Blue Lotus不是進駐該區的唯一畫廊(同年開放的還有漢雅軒),然而其主事人矢志落腳伙炭,特別是與年青藝術家及策展人(開幕展「思而後墨」由梁展峰策劃)並肩作戰的決心,對整個聚落如何持續發展,至為關鍵。

Blue Lotus今年動作更大,原華聯樓上的畫廊策劃了Lala-Land,三位參展藝術家(曾翠薇、李傑與泥人Cornelia Erdmann)有兩位來自伙炭(曾、李二人),特出年青藝術家的輕逸風格與價格相宜(泥人作品價格低至數百元)。另一個新闢展場Stage 1在華聯地下,方正而細小的空間正好適合初試啼聲的新進藝術家個展。Bloom是同為伙炭份子的黎卓華的繪畫個展,明晰的主題(爆炸與暴力)、純熟的技法(恬淡油彩用色)與主題做成的戲劇效果─西九時代的整體環境,讓新一代藝術家進入畫廊與廳堂,成熟速度之快,正是一例。為藝術聚落注入酵素,不獨打開門做生意的畫廊專美。李鴻輝善加利用其星洲背景及來港後的師生網絡,連繫本土與本土;身兼策展人,李氏亦同時深耕自己的創作理念(在「簡單愛」中展出的The Consolations of Museology ,持續對「書」執迷,並加入簡單而又富於情感拉力的故事結構)。這次展覽「對畫」精選的作品,反覆證明繪畫作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仍有無盡可能性。「簡單愛」陳設雖然粗糙,亦為年青藝術家可貴嘗試,部份作品,題材雖微,情感卻見深度。

藝術攝影在九七後曾一度淡靜下來,近年由於ph5與黑點的出現而有復興跡象。眾多策劃展之中,「工作再工作室」的加入及其與黑點合辦的「都市夜景:白在黑」最令人眼前一亮,有別於盛極一時的概念攝影,重新回歸到攝影之於光影、物料與主題的鐵三角關係,竟是最年青的一群。「簡單愛」、「Just like honey」及「反野」聯展;「與床對話之空間寄居」及「靜水流深─文鳳儀近作展」個展,介乎為藝術家度身訂造及特定主題之間。今年策劃展特別多,藝術需要議題,還是議題需要藝術─藝術到底有多需要策展?策展風潮歷久不衰,兩者關係實在值得反思。


2.聯展:有/無特定主題,以畫廊或工作室方式陳設,以展示單位使用者或友好作品為主。共25個,為數最多,仍然是伙炭主流。

囡(華聯A_3_2)
水獺工作室(華聯A_4_22)
0520工作室(華聯A_5_20)
金眉工作室(華聯A_8_21)
Studio 91▫ (華聯A_9_25)
壹生壹藝術製品廠(華聯A_13_1)
逍窰宮(華聯A_15_1)
KR 工作室(華聯A_17_14)
弘美堂(華聯A_18_1-2-26)
B216(華聯B_2_16)
九一七樂遊園(華聯B_9_17)
一壺檸七(華聯B_15_7)
1513(華聯B_15_13)
伙紅孩(華聯B_16_12)
山寨廠(華聯B_17_7)
華樂1420(華樂A_14_20)
5@5 Studio(華聯B_5_16)
Studio 1526(華聯B_15_26)
三五成群(華生A_5_4)*
art@14E(環球_5_12)
離島(環球_8_22)
Artists' Dean(穗輝_4_55-57)
天開園(華麗_12_2)*
陶房(安華_5_C)
CultaZine(利達工業中心_7_708)*

看藝術家在工作室就地展出有如閱讀年終成績表─不少伙炭人都有同感,特別在早期的小圈子年代,互相觀摩,知已知彼意味比今日人頭湧湧的推廣效果更濃。沒有議題的遮擋、策展人的照顧,工作室藝術家的實力無所遁形;同枱食飯,亦不必然等同共同的創作風格、路線與水平。看罷這大部份的工作室,我越來越接受藝術在香港將會變得平凡的事實。同屬大學擴充學額的大潮,昔日以小撮精英(藝術詞彙應曰「天才」)包攬的藝術圈越來越多元化、平傭化。沒能直接出賣作品而要以出賣其他技能或勞力而自得其樂堅持創作,認為藝術在自己和他人生命中應佔一席位,實在亦值得肅然起敬。文化畢竟是一門一將攻成萬骨枯的工業,能出人頭地者萬中無一。如果小心觀察,伙炭第一、二代工作室之中,梁志和與黃志恆、冼紈、318工作室/二樓五仔(白雙全、林東鵬、馬智恆、鄧紹楠、盧家彥)、615工作室(周俊輝、關尚智、李天倫)、Chester Chu Gallery(朱丹)與cut_N_try Gallery(李國泉、林玉蓮)、壹生壹藝術製品廠(曾翠薇、李政、區凱琳、林慧潔)等,都已淡出伙炭(不開放或拆伙)。當中能把握時機從伙炭穩步到國際的有之;曇花一現,轉瞬即逝者更有之。

逛這類工作室看作品最容易走漏眼,有時是因為作品數量多兼熟口熟面,有時則純粹是擺設不得其法、互相抵消。例如「弘美堂」用顏色射燈照射國畫,實在百思不得其解;「一壺檸七」,何文聰的「Shot the man!」,木作大炮和手件倒模人形炮彈,逗得圍觀朋友哈哈大笑;葉麗雯的「HaHa! Happy」童玩公仔箱,七彩繽紛閃燈頻轉,使得區華欣的《博物館》素描系列只能瑟縮一角。近年不少論者常謂新一代香港藝術家少談國家與大事而轉向私密與個人,這大概只是其中一面。區華欣的「博物館」系列,捕捉了現代知識把人與自然倒置的荒謬與淒涼,雖然仍在摸索階段,就絕不是私密二字可以打發掉。異曲同工的有Studio 91▫的劉明進,從拍攝街景人物轉移到樹木,攝影系列「Form of the Good」,既重菲林質感也頗能表現樹態空靈。於「離島工作室」與「被迫裸體工作室」同時展出的何倩彤,畢業展的地圖系列,化私人回憶為公開閱覽文檔,容易被一筆劃入「女仔野」;然拼貼與混合素材並用,駕馭不同物料的聰明與在平面上所展現的情緒深度,已為人所矚目。這次展出的其中一件「姦!姦!姦!」重繪色情片,不取道德說教以至女性主義指控,而如實「描繪」出性幻想隱藏在媒體背後的狂暴本質。同樣以性作為題材,相對文晶瑩在「逍窰宮」展出的「鞏仔強化裝置說明書」那種長篇反諷,立見兩代女性藝術家的不同取態。而時裝(天開園)與及首飾設計(L'eau)的加入,亦在拉闊伙炭向來以「純藝術」為主的光譜。

3. 個展:有/無特定主題的個展。共9個。
Bloom: Solo Exhibition by Sarah LAI Cheuk Wah (Stage 1 華聯A_G_26)
1023工作室(華聯B_10_23)(周俊輝)
一流畫廠(華聯A_15_21)(呂振光)
[在弄]工作室(華聯A_16_24)(廖潔蓮)
谷敏昭(華聯B_4_16-18)
Obscura Max (華聯B_8_15)(Maximilian Holland)
十八子工作室(華聯B_12_14)(李展輝)
Suzanne Ajamian Ku (華聯B_13_14)
陳君立創作室(喜利_3_U)
L'eau(華樂D_20_D3)*

個人工作室越來越多(許些均沒有開放),近年加入的陳君立(水墨)、李展輝(雕塑)與Maximilian Holland(攝影),無論在媒介與世代都促進了伙炭的多元化。除了有能力獨力租用或購置單位的前輩之外,還有躊躇滿志的藝術創業者。大師級作品水平穩定,驚喜較少。對參觀者而言,一半看作品,一半看藝術家生活風格(life-style),以茲作為羨慕與模仿對像。去年沒有另闢一角展出作品的廖潔蓮,這次貫徹她對紙張、光影、質感與空間純粹性的敏銳觸覺,化平面為立體、實體為虛空,就讓斜照的日光白白地透進偌大的工作室,展示的是藝術家與工作室的如魚得水的親密關係。個人特別期待的是「上位」中的周俊輝每年為伙炭而造的攝影裝置,今年的「鬥殺西門慶」更進一步玩《金瓶梅》與《聖經》文本互換,原創與複製、主體與對像的關係更加錯綜複雜。


4. 業務推廣:以介紹該單位的服務,展示成品或器材為主。共11個。

皇室畫廊(華聯A_6_19-20)
消歎場(華聯A_14_2)
弘藝版畫工作室(華樂F_11_51)
藝舍(嘉民二期_19全層)
自得窰(豐利_4_24)
金與土雕塑工作室(盈力_13_2)
CultaZine(利達工業中心_7_708)*
Blue Lotus Gallery: LalaLand (華聯A_5_24)*
L'eau(華樂D_20_D3)*
天開園(華麗_12_2)*
三五成群(華生A_5_4)*

如前所言,畫廊進駐不是新鮮事物。然以推廣俄國現代藝術的皇室畫廊,在眾多本地及當代作品中别樹一幟。高地價政策迫得非投機行業無法在城中立錐,在工業區灰色地帶另覓桃花園,已是公開秘密。因為特定技術需要而設立的工作室外(像自得窰與金與土雕塑工作室等),藝術服務逐漸名正言順地開門做生意,今年最特出的有新開業的「藝舍」,主要由幾位退休美術老師主理,三千尺工作室另天台露天空間及高層遠景,提供學校所無法實現的創作條件。CultaZine擺明居馬,是為artmap第二的免費派發藝術listing。無論是業餘心情專業水平,抑或專業心情業餘水平,真金白銀的創業精神,足證「伙炭」的宣傳效應,早已超越初年「隨著香港工業北移,自2000年開始,不少本地藝術家紛紛在工廠大廈設立工作室......」的邊緣論述。

最好的時光!

聽到不止一位「行家」批評「伙炭」工作室水平越來越參差;其實每年我都會憂慮這已是最好的時光!伙炭從來都不是一個品牌,而是一個合則來不合則去的無中心有機聚落(cluster),參加者越多,水準風格越呈多元,正是越能一網打盡「外行人」的賣點(上Milk 而不是上C for Culture!)。從生產、推廣、教育到陳列銷售,伙炭已成藝術一條龍;如何促進有機組合的新陳代謝,不致成為塘水滾塘魚的泡沬,甚至積極影響政策發展,是為伙炭能否拉闊罅隙良機的關鍵。年前有行政會議成員微服出巡,今年又有立法會議員主動探訪。去年立法會曾就「工廠空置轉變用途」向政府提出質詢,議員傾向「拆牆鬆綁」,而政府則傾向慎重考慮。伙炭原是上一次金融風暴的副產品,現下海肅重來,正是時機要求政府全面檢討工業土地用途及高地價政策。至於藝術嘛─本文唯有點到即至。況且只要能放下藝術高高在上這顆心頭大石,接受西九時代正式降臨;水平參差,正好高下立見─或許也是一種祝福!

(僅以本文送給已故伙炭藝術家關晃先生。)

伙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