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精英文化與教育市場化

中學的校本管理本 (school-base management) 是為了加強學校對自身發展的權力,使學校更能營做獨立文化,使學生因而受惠。可是校本文化同時所帶來的,卻是市場化 (marketization) 之機制,學校與學校相互競逐,引伸出的卻是對精英的鐘情與教育本質的變異。

市場化機制主要的兩個基石,一是提供者效能 (efficiency)、二是可吸納的資源 (resources),亦是消費者的選擇權。

此原則在教育事業中,效能除了指官方由上而下的各項評定、基準試外,學校為了証明自己具「教育」的能力,故亦熱衷於不同的數字遊戲,例如入讀大學率、校外獎項、公開考試優異成績等。教育本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真理持之以恆的追求與全人的發展,公開考試與大學只是為了成就教育目的才存在,可是基於市場化環境,卻本末倒置了,本是為了評估及輔助學生的發展工具,卻成為了教育的追求目的。結果就是,教育成了可量度之物,擁有較可觀數字比例的就等於具春風化雨的能力。

由於大部份學校對於學生的選擇權有限,可是學生本身質素卻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效能」,學校不得不積極吸引消費者目光,以量化了的效能吸引社會上的資源,更精確是資質較優的學生,這無疑是加重了教育的功用主義角色。在「價高者得」情況下,資優學生更易取得心儀學校入場券,造成的就是「效能高」的學校維持了優勢,「效能低」是只能面對能力有限的學生群。自由市場中典型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結果。

在此大潮流下,學校不再是以學生為本。取得較多資優生學校,必須繼續精英政策,致力打造與培訓分數上的精英以維持優勢,以利用已成資本的學生去競逐新學年的資源,不能量化人文教育無奈被邊緣化。而擁較多資質較弱學生的學校,在集乘效應下亦為日後的行為問題埋下伏線。顯然,無論是哪種學校,在功用化的教育下,發展出的精英主義正正主導了市場準則,同時迷失了教育學生全人發展的出發點。偏重智力開展的後果,就是同理心的與道德的缺乏。因此,時下年青的自我觀感不足、缺乏視野、行為偏誤等問題,與市場化的教育不無關係。

教育市場化的弊端,正是以為教育的效率就是卓越 (Excel) 的追求,更可惜是辦學團體並沒有充份利用教師或是知識份子的分析能力,而盲目追隨教育的功用主義,使市場化弊端放大並進一步擴散於基礎教育中,造成無底的旋渦,「與學生為本」的教育越走越遠。

學校應是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地方,然而當下出的學生面對無盡的評核、測驗下,還有甚麼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