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緬甸起義-看不見的真相

緬甸起義-看不到的真相」一套記錄緬甸 2007 年 9 月發生起義的紀錄片,但他與一般紀錄片不同,提供片段的人士並不是電影製作人,而是緬甸的民間記者。電影製作人的角色只是把這些片段整理成為紀錄片。片中有部分是由緬甸民間記者按他們的記憶與記錄重組的。為了保護有關人士,部分人名,地名與及導致他們身分可被曝光的事實都被刪改。因此這個並不是傳統的記錄片。

片中主角被調到泰國清邁做聯絡工作,主角是很想留在緬甸拍攝的,因為在物價飛漲,很多人受不了,他知道國家氣氛改變了。電影中所表述的內容,其實大家都耳熟很長,開始時零碎的抗議,政府帶走抗議的人,僧侶不忍百姓受苦,走上街頭,展示盤砵倒轉的動作,這個動作在緬甸千多年都象徵向當權者展示百姓肚餓的意思。政府宣佈宵禁與禁止超過五人的集會。僧侶繼續上街,被毆打被殺害,後來還被帶走失綜。

不過,與八八八八事件不同,政府無法控制一切的資訊發放。片中看見上街僧侶暴屍河上,與及長井健司被近距謀殺的片段。這些不單令事實不能否認,更重要是,緬甸人民可以看見自己,面對自己,而不只是看見將軍的訊息。另外,起初僧侶並不太信任民間記者,因為他們有合理恐懼,擔心他們是秘密警察,實際上一般人是不會有相機的。這裡需要一些時間去取得信任。

因為緬甸軍政府視民間記者為片段的製作者,所有持有相機而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人就會被帶走,有些判刑,有些失綜。片段中的緊張氣氛一直都在增加,一些民間記者差點死於當場。

在起義被鎮壓後,民間記者的網絡平台被軍政府破壞,不是被補就是失去下落。在清邁的主角所面對新的挑戰,就是重建民間記者網絡平台。

電影節中,導演在片完後回答觀眾問題。觀眾提問不斷,應該有十多個問題,問答差不多有半小時。

電影導演其實一早就想拍緬甸題材的電影,可是他後來覺得這個模式太過由上而下,由導演主導材料來源,不如採用民間記者的來源。

另外有觀眾問到有關保護民間記者人身安全的問題。這是抗爭中常見的道德問題。導演的回答是,所有片段都是徵得民間記者同意才發放的。我個人覺得雖然有點殘酷,但是讓片段發佈本來就是那些民間記者的志願,導演尊重民間記者的意願,並不是發死人財,不竟殺人的是軍政府。

有觀眾問及,「整組過程」並不是紀錄片的手法(「整組過程」是指民間記者與僧侶促成合作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並沒有被拍下來,只能事後整組),訪問民間記者才是紀錄片的手法,導演認為最重要的將民間記者所知所見帶給觀眾,前有感觀而以後才分析。我個人並不滿意這個理由,但認為「整組過程」是有必要的。這一套並不是一般的紀錄片,而是代替民間記者去發放的片段重組,民間記者當時是處於很困難的情況,膠帶是番用又番用,有些地方有所缺漏是可以理解的。

新媒體給予記錄片一個另類的定義,一個不是由導演主導採訪內容的記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