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特區十年史 - 1.6 初現衰退 (連載中)

第一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1.6 初現衰退

泡沫爆破後,不獨樓市一片死寂,整個經濟也在逆轉。其實早在金融風暴出現前,不少人因高價買下「一堆磚頭」(住宅單位)而欠下銀行大筆債務,不斷節衣縮食,使消費市道漸呈呆滯,有食肆甚至以「一蚊雞」促銷宣傳。猶幸當時整體經濟和薪金仍在增長,還掀起炒賣風,於是表面上社會仍是一片繁華。及至金融風暴後,高官的「第一個復甦」預言久未實現,經濟失去了動力,年年加薪的日子一去不返,香港步入數十年來最漫長的寒冬--自九八年初起,本地經濟(GDP)連續五季下挫,零售業收入在兩年之間蒸發五分之一,不景情況可見一斑。

做生意的日子不好過,打工仔的生活不言而喻。失業率自風暴前的2.2%低點,迅速攀升至兩年後的6.5%歷史新高,多了足足十四萬人跟原先的七萬名失業者在勞工市場上爭奪飯碗。尚幸保住職位的僱員也受影響,絕大部份公司下令員工凍薪,並開始流行把年終雙糧改為按業績來釐定的花紅制度,以保持公司的「競爭力」。連政府也先是削減新入職公務員的起薪點,繼而推出「公務員自願離職計劃」(俗稱「肥雞餐」),利誘年長的公務員提早退休,以減省開支。

一連串公私營機構的「瘦身」行動(裁減人手和重組架構)後,結果是有人沒工作,閒得發慌,留下來的員工卻忙得要命。正常上班時間從朝九晚五至少延長一句鐘到朝九晚六,加班工作更是等閒事,卻又不發加班費。無數打工仔要每天工作十多小時,中環的商業大廈在晚上仍燈火通明。低技術勞工很難找到適合的職位,首次出現「結構性失業」的現象。大學畢業生亦不再是天之驕子,相比起九七年畢業的師兄師姐,一眾後輩的入職薪金被大幅砍掉兩、三成。這時候,儘管僱員的待遇日漸惡劣,但不服氣的員工還是有能力站出來討價還價,維護自己的權益。這包括國泰航空的減薪行動,換來機師集體請病假罷工,導致不少航班取消,損失不菲;香港電訊宣佈集體減薪,激起工會抗議,成功逼得高層擱置計劃;政府推行房屋署公司化,惹來兩萬名公務員走上街頭,遊行抗議。踏進廿一世紀後,打工仔女的「鬥志」便給連年不景消磨掉,失去了反抗減薪裁員的力氣。

不管怎樣,香港在「官鱷大戰」後不久(九八年十一月),錄下史上首次通縮,展開長達六十八個月(五年半)的漫長通縮期。通縮是金融風暴期間,特區政府堅守聯匯和入市干預的代價(下一章將詳述),期間物價不斷下挫,貨品越來越便宜,越晚去買得益反而越大,使包括樓房在內的耐用品特別難銷。為了貨如輪轉,小商人和大企業均要想盡辦法傾銷,滿街都是特價和優惠,奈何害怕失業的人們還是不敢亂花錢,商舖只好再割價求售,形成惡性循環。通縮的另一惡果是投資者裹足不前,手持現金成為最佳的投資,沒有多少人願意冒上實際利率高達十多厘(約十厘的銀行利息加上百分三的通縮)的沉重負擔去借錢做生意,情願把錢儲到銀行裡。即使香港自九八年底跟隨美國多次減息,重回九七年前的水平,對刺激經濟依然起不了多大作用。通縮和失業不斷惡化,樓價在低谷徘徊,香港陷入自經濟起飛以來,從未有過的艱難時期。

在這情形下,民怨初起,九八年五月的首屆立法會選舉錄下破紀錄的投票率,讓民主派大舉回朝。眼見經濟日壞,特區政府沒有置身事外,不斷呼籲社會「共渡時艱」,並運用財政政策減輕市民的負擔。九八年初公佈的預算案,曾蔭權乘著泡沫時期帶來的破紀錄七百多億元盈餘,減低薪俸稅和利得稅、寬減差餉以及凍結政府收費,盡量讓全民受惠。兩個月後政府宣佈「救市七招」,推行振興樓市和旅遊業的措施、鬆動銀行的銀根、增加再培訓名額,還聲稱創造十萬個新職位吸納失業者。一年後政府雖然出現了史上最龐大的赤字,但財政司長曾蔭權還是照樣退還了部份薪俸稅、利得稅和物業稅等主要稅項,並繼續寬減差餉和凍結收費,寧願靠出售資產股份(地鐵,即今天的港鐵)來補貼赤字,也務必要紓解民困。縱使這些措施對不少市民來說,其實是聊勝於無,但相較之下,總比O三年梁錦松那份向市民加稅「搶錢」的預算案,「仁慈寬厚」得多。

(其他篇章見於本人的部落格 http://hk9707.blogspot.com/2009/02/blog-post_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