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粉嶺北導賞團小記:港式圈地下的又一受害者

粉嶺北導賞團小記:港式圈地下的又一受害者

去年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發展新界「三合一」新市鎮,包括古洞、粉嶺北以及坪輋。這三處不少土地,已為發展商收購囤積,待政府正式啟動發展後便大建豪宅。在去年官方舉行的諮詢會上,各村村民已喊出「不遷不拆」的要求。在香港的土地政策邏輯下,一條又一條的菜園村,只會不斷出現。正當菜園村的生活館開張之際,在新界東的粉嶺北,香港批判地理學會也舉辦了導賞團,如菜園村一樣,走在土地上,認識不一樣的新界歷史,重思香港土地政策。

導賞團在粉嶺火車站集合,乘小巴至聯和墟,先行馬屎埔村,村口就在離高樓的不遠處。

粉嶺北生活開始於戰後,周邊的農業群負責供應附近英軍軍營的所需。地名之所以為馬屎埔,是因為當年英軍經常在此地放牧吃草,故此得名。本村乃非原居民村落,村民多屬「南番順」移民,歷經地產商多番收地,目前剩下的村民不多。導賞團當日,也正有一處村屋被恆基強行派人收取,幸因不少市民到場聲援,收樓日期得以延遲。馬屎埔從前的範圍不限於此,自從附近的綠悠軒、帝廷軒收地後,影響了馬屎埔的地下水及日照,令路旁一帶的田地都要改種果樹而非用作菜田。

沿路進入右邊,是一個廢棄的養豬場,之後曾一度成為廉租屋。整個豬場住有數十戶,大部份是新移民(印巴及南亞裔),租金低廉,大約$1000/100呎,但生活環境差劣 (熱、無廁所、無住食設施),這處地方,聚集的是無法承擔市區昂貴租金的低下階層。後來業主收回,廉租屋後來沒有再經營,如今仍可以見到豬場內的各種家具。


寮屋真的是環境惡劣?

在我們印象之中,寮屋的想像就似豬場,是環境惡劣、暫住的地方。然而,導賞團帶我們到了「寮屋」的另一面。大眾想像,「寮屋」是鐵皮屋,其實這不過是應地政署的要求,他們會要求屋子的外圍的鐵皮,以便在空中拍攝時確認此屋為「寮屋」,這就是官方僵化的寮屋政策,不容居民改善房屋,將寮屋定義為臨時房屋,隨時可以清拆,漠視已經居住及建設家園數十年的「寮屋」居民。因為如此,所以不少寮屋「外表平庸,內籠出眾」,與加拿大式木屋相若,下圖可見,是馬屎埔村的特色。因為村內有一位駐村建築村民,他小時候在馬來西亞做木具,將技術帶回新界,因此他的設計在村內隨處可見。閣樓的設計,為的便是避過水浸。

荒廢村落?

走過村中,可以看到一間又一間破爛的屋子如下:

你會作何感想?是時代進步,自然風化導致屋子破落嗎?

當然不是,這是大地產商收地後,故然把房子拆掉一半,營造破落村子的氣氛。不少房子,均被拆掉多年,土地則囤積在地旌商處。當我們想及大量無家可歸者的時候,這些「破落」村屋實在是極大諷刺。地產商其他收地手段見

新界農業 自然淘汰?

中學教科書說,香港正在向第三產業發展,第一產業如農業等已式微,然而,這種式微可是歷史的必然。

其中之一,當然是新界的土地政策,上文已提及周邊的發展影響馬屎埔的農業,附近的貨櫃場等流出污水,影響農業用水。此外,地產商收地囤積,令本來可以耕作的土地廢棄。這才是本地農業消亡的原因。在這村子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數個全職農夫,他們的田地甚具規模,沿襲南番順傳統技術,例如在同一塊土地上作瓜棚、菜田、養雞之用,互為補足。(現時已沒有雞隻)

因為時間所限,我們沒有走到超級貨櫃場的所在。

導賞團將繼續舉行,請留意香港批判地理學會消息。

其他參考資料:
粉嶺北:有關發展商收地、逼遷、擅改土地利用的事實記述
農業發展‧自然衰落? ---拯救粉嶺北農民家園
新聞透視《冇王管》2009年10月8日
古洞北新發展區初步發展大綱圖--第二階段公眾諮詢會
新界發展概念詞典 —— 略記《新界變陣》研討會內的前沿討論
中大學生報:新界東北夢工場
中大學生報:新圈地運動── 馬屎埔導賞團後記
規劃署新界「三合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