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張超雄: 融合教育,容不下愛心學校?

《星島日報》一家之言 2010年5月12日
張超雄 正言匯社社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

早就聽過新會商會學校許許多多的感人故事。家長一封言詞懇切的來鴻,讓我親身來到這所學校。

學校位於名校林立的中西區,附近居住了不少富裕人家,而該校則是一所平民學校,校舍早於五十年代建校潮時代興建,今天難免顯得有點殘破和細小。雖說是所平民學校,但學校實踐的卻是宏大的教育理想。當多數主流學校為保校譽而只願取錄他們眼中的「好學生」,新會商會學校卻最願意接納新移民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前者佔學生總數多達四成四,後者比例也達三成二。在這裡,老師費盡心力扶持每個在起跑線上落後的孩子,學校的大愛也感染了同學,從實踐裡學會體諒和包容。

已是下午四時多,學校依然充滿活力,除了留校活動的孩子,也有很多家長及有心人為學校當義工。學校因收生不足,已接獲政府殺校令,這天來到這裡,本就要與一班家長商討救校方法,可惜我因大學校務姍姍來遲,家長早已走得七零八落。於是,校長帶我在校內到處逛逛。從外邊窺看各個班房裡,老師和義工正用心為學習進度不理想的孩子補課。然後,我跟一些家長攀談起來,知道更多關於學校有教無類的故事。

這是一個來自屯門的家庭。侯先生六歲的孩子有自閉傾向,從前經常在幼稚園搗蛋和發脾氣,無法專心上課,侯先生於是早早開始物色合適的小學。無奈的是,屯門雖有不少學校聲言推行融合教育,侯先生連番叩門卻屢遭婉拒,直至找到新會商會學校,孩子才得容身之處。侯先生說,學校特意為孩子調節功課量,老師對弱勢孩子更是倍有愛心,令孩子在沒有歧視的環境下成長。

在這樣一所平民學校,我遇到一個外籍家庭,孩子是個中英混血兒,沒有特殊學習困難,但夫婦二人討厭香港「死操難操」的填鴨式教育,希望孩子可以寬鬆愉快地學習,同時多學一點中文,最終他們選擇了該校。現在他們經常留校當義工,對學校的融合教育大表欣賞。

新會商會學校所以能夠引起關注,就是靠以上的一點一滴匯聚成河。在這裡,曾有新移民孩子從半個英文字母也不懂,甚至不會說廣東話,在外飽吃閉門羮,但經過該校的栽培,如今蛻變成為自信的年輕人。又有無法適應主流學校的孩子,曾被認為是地底泥,自尊幾乎被磨滅殆盡,到了該校才能尋回對將來的盼望。為何我們的教育制度,容忍學校歧視弱勢孩子,卻容不下這樣一所愛心學校?

其實香港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不少,他們無法在主流學校生存,能力卻又比特殊學校的孩子高得多,可是政府卻不認同像新會商會學校一類中途學校的價值。例如佛教志蓮中學和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都是接收有特殊需要學生的技能訓練學校,學生包括有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有輕度智障的、有嚴重學習障礙的,還有過度活躍和專注力失調的……可惜兩校均已被迫在班級人數及人手編制方面走向主流化。孩子的需要是多樣的,但教育官員只懂計算成本效益、死抱管理主義思維,劃一的開班線、劃一的師生比例、劃一的評核標準、劃一的課程內容貌似公平,壓根兒卻是歧視和排斥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新會商會學校的不幸,就是制度的不幸,是純粹的市場機制把質素上佳的學校趕上絕路。經此一役,試問還有多少學校願意接收弱勢孩子?

新會商會學校體現的是很多學校早已忘卻的教育理想,若它最終逃不過被殺厄運,那不單是弱勢孩子的悲哀,也將是香港教育的悲哀。

註:為逃過殺校命運,新會商會學校已向教育局申請明年開辦私立小一。早前該校已獲善長捐贈一百萬,但仍倘欠約兩百萬營辦費用。還望讀者能踴躍捐款,以助延續該校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