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尼拉事件應警醒澳人 樹立國際觀倡普遍正義

星期一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發生的挾持香港人質事件最終流血收場,導致八死七傷。人們痛悼死者、要求向菲律賓當局討回說法的同時,部分人提出擴大化了的訴求,例如罷買菲貨、不去菲律賓旅遊,甚至已經有菲傭僱主因此解聘菲傭。雖然這是極端的做法,但我們有必要警惕這種風潮萌芽。

根據官方的意識形態,這樣做的目的是保持社會和諧。在這事例中和諧是體現於族群關係的和諧,其相反自然就是種族衝突。可是,從左派,特別是傳統左派的角度而言,反對種族主義與官方的宣傳,最大的差別是反對的目的--後者強調的是階級的分野。至於族群是一種社會產物。就算是看似最天然的男女之別,本身亦有其社會屬性。為什麼男孩子要舞刀弄槍?女孩子為什麼要玩洋娃娃,昔日甚至要三步不出閨門?這不是天生的,是我們的父母、學校、媒體等社會化媒介塑造而成的。而這些差別,說穿了,還不是階級利益?

菲律賓政府處理事件的手法,小如總統說話的態度,大至進攻的策略,肯定有很多東西必須批評。可是港澳人雖然沒有對菲律賓人拳腳交加,平時視他們是廉價勞工的同時,大家對於當地問題欠缺敏感度和同理心,這種制度上的殺人是我們必須深刻反省的。就算我們去菲律賓旅行,我們往往都只是去「嘆世界」、看別人繁榮的景象,不願深入了解別人的文化。有機會的話,我們,特別是青年人,會否考慮一下在安全的條件下,多去看基層人民的生活?如果有機會去的話,也不妨嘗試跳出「有事捐錢救濟」、「珍惜幸福生活」等等的思維框框,考慮一下正義的問題。例如是誰使貧民生活凋敝?又例如綁架、貪污等問題,在菲律賓是無日無之,除了治安問題,有解放軍鎮住以外,澳門和菲律賓應該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我們在問「為什麼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會否再問「為什麼會每天發生在菲律賓,與那些旅客同樣無辜的人身上」?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就是同類事件的罕見性。我們比較一下港澳旅客以及其他先進地區的旅客的旅遊習慣。當然,就算是英美等國,特別是美國,很多人根本沒出過國,出國旅行多數還是以享受為主,而且傾向較近的地區,例如美國人多到加勒比海地區(而大學生到南部佛羅里達州渡春假,更淪為酒精、毒品和濫交的溫床),而英國人喜到希臘、土耳其、西班牙等地中海國家。但一些年輕人去的地區,有的是美國政府不喜歡或者視為危險的國家。港澳地區主流仍未能脫離哈日韓台,在東南亞嘆世界的旅行形態。外語好的會去歐美,但到今年才出現第一本去外高加索的遊記(當然希望那位朋友再接再勵,下次到高加索山脈的另一邊去)。培養年輕人的國際視野,是讓他們在全球化的環境下隨遇而安、走向成熟,更重要的是為澳門貧瘠的社會空間提供天然肥的材料,透過發酵(內化),為澳門的改革,包括對資本主義以及殖民地結構的挑戰,提供本土化所不能提供的元素。因著近期歐洲種族主義者和日本的軍國主義分子在靖國神社互通聲氣,法國政府又驅逐羅姆(吉普賽)人回羅馬尼亞,再加上亞洲地區因美韓軍演、釣魚台和南海糾紛引發緊張局勢,本人更憂慮,事件升溫,會打響美國和各國極右政客的如意算盤。所以,走向民間化、由排外民粹走向區際支持,亦應是我們社會活動未來應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