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演說(或任何其他)技巧訓練指南(上)

演說(或任何其他)技巧訓練指南(上)

最近李麗斯演說培訓課程在網上熱透半邊天,由教幼稚園、小學生的「好口才工作坊」到演說訓練班的網上宣傳,李麗斯都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我從不喜歡湊熱鬧寫落井下石或替當事人解圍的文章,但我當過中學辯論隊教練近八年之久,勉強算是半個(非專業)從事演說培訓的人,不寫總是心癢癢的,於是就寫了這個「訓練指南」。

我認為對於學生最佳的演說訓練方法就是:不訓練。

這講法很極端,但不極端卻不代表正確。香港的家長對「培訓」有一種迷戀(甚至迷信),認為什麼都可以透過培訓來提升,而培訓的方式可以是講座、工作坊、興趣班、正式課程等等等等你可以想像到以至想像不到的方式,結果他們將子女的時間表填得滿滿的,以為這樣就是對他們的最佳教育。可是,演說技巧可以透過培訓練成的嗎﹖

李麗斯在其中一段宣傳片中指演說課程是要訓練學員成為另一個奧巴馬,可是歴史上沒有偉大的演說家是在培訓課程出身的。我不否認有一些演說的基本功是可以透過重複練習而練來的,但青少年在學校裡已經有很多機會學習及實踐演說技巧,參加工作坊來提昇顯得畫蛇添足。更重要的是,要成為出色的演講者,重點其實不在“how to speak”,而是 “what to speak”,這是培訓教不來的。

2008年,我在一個於美國舉行的投資博覽上欣賞了兩個專題演講,第一個講者的講題為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 ),他的演說技巧生動,不乏幽默與驚喜(還記得他從手提包裡突然拋出一條玩具蛇,要觀眾看看自己的反應),但兩三個星期後,不要說他演說的重點,我連他的名字也忘了,回憶裡就只剩下一條黃色的玩具蛇;第二個講者的講題是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面臨的挑戰,分析深入淺出,意見獨到,雖然演說平實,但最後換來全場掌聲,這位講者是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公司PIMCO 的 CEO Mohamed A. El-Erian。

很多青少人演說不濟,問題根本不在於他們不懂得“how to speak“,而是不知道 “what to speak”。說穿了,青少年不擅演說、缺乏自信,主因是他們認為自己言之無物,公眾演說只會獻醜於人前。另一方面,“whatto speak”比“how to speak“更根本,只要有出色的內容,平實的演說技巧一樣可以打動人心。還記得填詞人林夕在免費電視牌照事中在政府總部發表演說,雖然他不擅演講,但那發人深省的演說仍能鼓舞每一個參加者。如果在不懂“what to speak”的前提下強行修習演說技巧,很可能會讓演說技巧淪為奇技淫巧,適得其反。

而今問題在,如何讓青少年懂得“what to speak”﹖

Guideline No.1:閱讀與重建世界

讓子女盡早了解閱讀的樂趣是學懂“what to speak”的關鍵第一步,不論是故事書還是小說,都可以是他們閱點生涯的起點。說故事是演說的基礎,如果子女自小就可以看看不同的人怎樣說故事,自然可以從中偷師,而且他們可以學習的不單是怎麼說故事,更可以學習創作,這是創意思維的最佳訓練。更重要的是,只要他們了解閱讀的樂趣,就會主動尋找自己喜歡的書,透過閱讀逐步建立獨一無二的自我,然後建立一套完整價值觀。聽文化評論人湯幀兆在一個講座中說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追逐那些光速的資訊已經沒有意思,我們要建立一套鞏固的價值觀來面對那些紛亂的資訊,這樣才可以在這個亂世中站隱陣腳。我認為一切從閱讀開始。

現代社會是一個只能容納短訊與表情符號的奇異世界,青少年越來越不懂得思考複雜、抽象的道理,我深信只有閱讀才可以為他們「解毒」。現代人對培訓迷戀源於對效率的迷戀,認為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可是成功並沒有捷徑,閱讀是效率最低但最好的方法。至少,培訓只可以教青少年模仿奧巴馬,但不能讓他們擁有成為偉大政治家或演說家的內涵。

順帶一提,很多出色的演說家在年輕時飢渴地閱讀,例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邱吉爾是歴史上最出色的演說家之一,他奪諾貝爾文學獎就有一半是因為他出色而深刻的演說,但他年輕時沒有參加過演說工作坊,就只有埋首閱讀,尤愛歴史書。有趣的是,據說讓邱吉爾開始閱讀習慣的是《金銀島(Treasure Island)》,是他父親送他的一本經典。不知道香港的家長會希望送一本經典給未來的邱吉爾,還是一個演說工作坊給未來的「奧巴馬」﹖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