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快‧觀影筆記:《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平凡與大器

快‧觀影筆記:《五個小孩的校長》的平凡與大器

當西方電影刮起一陣真人真事改編電影的流潮(《美國狙擊手( American Sniper)》、《真愛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解碼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香港也有《五個小孩的校長》。不同的是,我看罷《美國狙擊手》會覺得電影藉英雄化 Chris Kyle來推廣大美國主義,《真愛方程式》總好像在美化霍金,而《解碼遊戲》裡的 Alan Turing似乎比真實的Turing更古怪來添加戲劇感,但《五個小孩的校長》卻拍得相當真誠。我不敢說電影完全沒有誇張,但一切無損真誠,是相當討好的作品。

《五個小孩的校長》改編自呂慧紅校長的真實故事,由名校校長到只收四千五百元月薪到一所只有五個窮苦小孩的元朗幼稚園任教,在用心教導小朋友的同時,也要抵禦殺校的壓力。電影拍得平實真摰,沒有造作的拍攝或敍事手法,電影的重心放在故事本身與一眾主角身上,這是電影討好的主要原因。

一眾童星演得出色,當中盧嘉嘉(傅舜盈飾)演得最動人,但她們的優秀演出掩蓋不了楊千嬅的光芒。很多人認為蔡卓妍有力憑《雛妓》奪影后,但相信就算她本人看迄《五》後也會甘拜下風。雖然楊千嬅演呂校長時也有不少楊千嬅的影子,但她演得很細膩,不需要《雛妓》裡的大量旁白也可以將其心理活動交代得清楚。值得留意的是,導演關信輝不怕以近鏡、長鏡頭拍攝楊千嬅的表情變化(如她在會議室面對森美一幕),讓她以表情說故事。這是演員需要的信任,也是他們的發揮空間。Elizabeth Taylor在《埃及妖后(Cleopatra)》就有過這種發揮機會,電影下半部有試過用接近至少一分鐘的長鏡頭聚焦在她的臉,讓她在最激動時將失望、憤怒、抑壓的表情赤裸地向觀眾呈現。在舞台劇,記得廖啟智參演過劉浩翔編導的《獨坐婚姻介紹所》,導演在廖啟智的獨腳戲部份後段,將他的面部影象以高清投射到背景,讓觀眾跟他一起哭。對於頂級的演員來說,旁白、剪接等元素都是多餘,楊千嬅開始接近這個級數。再者,從已經當上母親的楊千嬅眼裡看到的,不單是一個校長對學生的情,也有母親對兒女的愛,這大概不可能是演出來的。

可惜的是古天樂與楊千嬅的夫妻情拍得太平淡,古天樂也沒有突破演出,可算是美中不足。

看《五個小孩的校長》,多少會想起香港的成長。楊千嬅由兩集《新紮師妹》及《乾柴烈火》的幼稚少女,漸漸過渡到《志明與春嬌》的相對成熟角色,然後是《五個小孩的校長》的愛心校長,觀眾看到的不單是角色類型的轉變,還有她演技的蛻變。這蛻變由二零零二年開始,這十三年也是香港經歷重大改變的十三年。除了楊千嬅,電影的其他綠葉角色有馮淬帆、吳浣儀、吳耀漢、姜皓文、劉玉翠、歐錦棠及森美等等,選角橫跨多個年代的熟識人物,成是見證香港成長的另一個重要亮點。不得不提,吳浣儀與楊千嬅在幼稚園門外提及譚美珠(王詩雅飾)父母早亡的那場對手戲演得十分好,印象深刻。

近年有不少影評人嘗試從回歸後的港產片分析香港人的本土意識演進,這是很有趣也很有意思的進路。朗天在《香港有我-主體性與香港電影》就有類似的分析,例如指古天樂在《乾柴烈火》、《百年好合》演盡「無能男」的面相,吳彥祖在《新紮師妹》也沒有雄風,同期女角色抬頭,倒過來盡顯雄風,楊千嬅與張栢芝(如《我家有一隻河東獅》)都是代表人物,朗天的說法是電影中「男廢女燥」的性別對調現象反映香港人承受虛無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幾乎要到《葉問》系列面世才告解脫。《五個小孩的校長》在這個脈胳下擔當着什麼角色呢﹖香港近年有不少電影嘗試重建香港精神,由《金雞》系列的嬉笑怒罵,到《歲月神偷》、《狂舞派》以真人真事做題材的電影,都似乎在做這種事。《五》也在重建(或提醒我們忘記了的)香港精神,以一個更原始簡單的方式呈現很有說服力的好人好事,這也許是港產電影下一個浪潮。

從這角度看,《五個小孩的校長》可能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重要電影,絕對值得一看,也應該一看。

作者 Facebook Page: MAD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