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市區重建 消滅行人

觀塘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開業快滿一周年,按照市建局的講法,待日後整個觀塘區重建完成之後,將有更好的地方供小販擺賣。

不過,有報章報道自該小販市場開業以來,門庭冷清,流失逾八成顧客;檔口亦狹窄異常,檔與檔之間只得五呎通道;電梯壞了足足5天,到第6天才有人修理,就像一個被遺棄的孤島。

該小販市場毗鄰巴士和小巴站,與人流仍然暢旺的裕民坊只有一街之隔,以地產商一貫推銷樓盤的說法,可謂「地理位置優越」,何解人流疏落至此,反而遠遠不及臨時了30年的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呢?

一葉知秋,就從香港分區規劃的做法講起。

原有活動 只作點綴

香港都市更新,或曰社區規劃的準則,便是把土地劃分為不同用途的分區,各自承載不同功能,所以觀塘要「發展」,必先稱為觀塘商貿區,區內的工業用地,只能經過「活化」之後,才能夠承載文化、藝術、居住和商業活動等功能;區內已有的各種有機生成的文化和藝術活動,只能當作有關分區的點綴,或者是有助於租金樓價上升的包裝紙。

這種僵化分區規劃的做法,背後包含某種現代主義城市規劃的邏輯,強調功能決定形式,住宅區就要有住宅區的樣子,工廠區就一定只有工業活動,商業區假日時便會人流稀少,絕不能接受雜亂無章為城市的必要肌理。

筆者無意把草根與日常生活浪漫化,然而,只有居民集體共同創造的空間,才會顯露出多元繁雜的特性;與專業規劃的視角相異之處,是後者往往容易預先規劃出大量功能單一的公園甚或大型商場之類的偽公共空間,或者是專用的綠化帶或行人專用區,卻忽略了城市使用者的真正需要,無視按居民日常生活路徑而生成的街巷網絡,才是真正開放流動的公共空間。

明乎此,則不難理解香港市區重建的災難所在。就以物華街臨時小販市場為例,重建的目標正正是剷除有機而成的生活空間;能夠包容差異與充滿混雜性的市集,因為不見容於專業規劃的視角,於是只能把它除之而後快。原有市集搬遷到被規範的同仁街臨時小販市場後,由於完全脫離原有的城市肌理和社區脈絡,檔口門堪羅雀,重建不但未為小販帶來更高質素的販賣空間,卻只能令他們在重重石屎圍封的地方,等着生意慢慢陰乾的命運。

有關例子還可見諸於觀塘區的街道規劃上。筆者曾於5月初考察觀塘幾條街道,包括政府聲稱為改善觀塘行人環境、建設「聰明城市」而美化的後巷乳酸里、巧明街至鴻圖道一段的駿業街,以及近瑞和街街市的輔仁街一帶。筆者嘗試以雅布絲(Jane Jacobs)的「業餘」民間智慧眼光,以「日常城市主義」的角度重新檢視有關街道設計,得出以下幾個有趣的觀察:

乳酸里貫穿巧明街與駿業街,政府希望透過邀請藝術家噴漆,改善後巷環境以增加人流,卻沒考慮那個區域的街道分布對人流帶來的影響。假如有關決策官員曾經在現場考察,便會發現人們不論是由巧明街到駿業街,還是往相反方向行走,大多會走鴻圖道而不走乳酸里,原因是乳酸里的長度和鴻圖道有關路段的長度是一樣的,但乳酸里則狹窄得多,所以即使人們要抄捷徑,也絕不會走入停滿違泊車輛的乳酸里。


圖:由A點到B點,走鴻圖道(粉紅色線)和走乳酸里(藍色線)路程幾乎一樣

更重要的是,乳酸里本身根本缺乏橫街窄巷必備的網絡性。正如雅布絲曾以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附近的街道舉列說明,過長或過大的街道規模,其實往往不利於街與街之間的人群聚集,人們總會想着以最短的路徑點對點地前往商業街哥倫布大道。乳酸里附近並無橫街,進入的行人只能一直走到尾,門面的美化工夫自然很難做到吸引人流的效果。


圖:位於巧明街廢棄巴士廠側,充滿違泊車輛的乳酸里,攝於5月13日

要改變這情況,只有增加街區裏的橫巷數目和區內的交滙點,才能夠聚集人流,也更能累積形形色色的小店和商業活動。

有關的觀察,更可以透過比較駿業街和輔仁街的人流分布以作印證:比較兩者街道,輔仁街的人流速度較駿業街的慢;輔仁街的街道分布平均,而人流速度幾乎不受附近的交通燈影響;相反駿業街的人流是一段段的,有交通綠燈才有人流。

簡單而言,有關街道必須「好走」,地舖的種類和數目夠多,有足夠的橫街窄巷增加交滙點,街道的闊度和總長度要適中,才能夠產生足夠的社區網絡,承載城市的種種活動。

城中街道 必須「好走」

這種強調民間智慧、參與開放性和草根群眾路線的「日常城市主義」,與現時香港市區重建由上而下的規劃做法截然不同。面對熟悉的街道和建築物,一個接着一個遭連根拔起的景況,除了緬懷婉惜以外,民間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要改變大眾對空間和街道的看法,或許我們需要另一次雨傘運動的試驗,打破日常車輛與資本主義邏輯主導的城市秩序。例如,芬蘭的第二大城市Tampere的主要街道Hämeenkatu,希望於2019年起建立全面的電車系統,作為市內30萬人口的主要交通方式;這有別於香港只舉辦象徵性諮詢會的做法,當地市長邀請全體市民做一個城市實驗,於去年夏天把整條街道的東邊列為禁用私家車區域,捲動起全市市民參與激烈辯論有關方案的利弊。

或許香港市區更新所需要的,是這種稱為Tactical Urbanism的新思維,容讓市民以「hack the city」的方式來徹底改變既有的城市秩序,以達致城市的有機進化,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

【參考書籍】《僭建都市─從城鄉規劃到社區更新》.鄒崇銘、韓江雪著

文:影子長策會成員、健康空氣行動社區關係經理

原文刊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