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Jumbo】「無中生有」烏托邦

【Jumbo】「無中生有」烏托邦

原載於《Jumbo》48.2 P.72-74
ISSUU網上版:http://issuu.com/_hkbusueb/docs/jumbo48.2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說:「人世真沒意思,因為真沒意思,藝術才有意思。」我想,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為「藝術」在冥冥之中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從希望到毀滅,從歡喜到悲哀⋯⋯在這些浩瀚無垠的可能性裡,我們驚歎沉迷,然後帶著想像回到「人世」,也帶回了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沒意思的人世」。因為有時我們需要看到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才能警醒,從而更明白那些我們所擁有的。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反烏托邦的諷喻小說。

反烏托邦(dystopia or anti-utopia),顧名思義,就是與烏托邦相反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人Thomas More著作有《烏托邦》一書,在其中描繪了一個叫「烏托邦」的國度,那裡的人們過著一種類似共產主義的生活。而More並不是這種想像的創始者,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就已經構建出一個等級森嚴由哲學家統治的理性之國。中國則有晉代文人陶淵明在戰火紛飛之中創造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而諷刺的是,Utopia一詞的原意卻是「不存在的地方」。它的中文譯名也十分巧妙:「烏」為「烏有、空虛」、「托」為「寄託、理想」、「邦」則是「國家、邦國」,合起來就是:一個存於空想之中的國度。這些歷史上的思想大家,十年琢一玉,嘔心瀝血營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卻又毫不隱晦地申明:這都是鏡花水月,虛風幻影!而這類小說的精華即在於此,這些「別有洞天」的「烏有之物」暴露出了實實在在卻又常常被忽視的現實。《烏托邦》裡人人平等、財產共有的社會讓我們看到了壓迫與貧窮;《理想國》裡的精英政治暴露了雅典民主的弊端;《桃花源記》裡柔美的農家田園難掩刀劍逼人的寒光。

如果「烏托邦」是以鏡花水月喻殘月敗花,那麼「反烏托邦」便是用斷井殘垣警示山風滿樓。如果「烏托邦」是以虛映實;「反烏托邦」則是礎潤而雨,一葉知秋。這一類小說不再是天馬行空的美夢,而是直指末日降臨的噩夢。「反烏托邦」的世界通常是表面靜如止水,有著發達的科技文明,工整的社會秩序,實則暗潮洶湧,搖搖欲墜。除了《美麗新世界》、《1984》這些代表作之外,這次筆者再向大家推介幾本同樣意味深長、發人深省的反烏托邦小說作品。

注:文中翻譯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為筆者自行翻譯。

 《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  Ray Bradbury 著

華氏451度,是使紙張燃燒的溫度。

在這個世界裡,書籍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文學瀕臨滅絕。電視佔據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本書寫於19世紀50年代,我想若是寫於當下,那一定是手機與電腦了)。新式的防火材料讓火災成為過去。火警隊員的職責不再是滅火,而變成了放火,讓熊熊烈火吞噬一切違令私藏的紙質圖書。這看似荒謬的設想,卻又因許多與當下現實的「呼應」而令讀者毛骨悚然。

“Not everyone born equal, as the Constitution says, but everyone is made equal. Each man is the image of the other; then all are happy, for there are no mountains to make them cower, to judge themselves against. So! A book is a loaded gun … Give the people contest them win by remembering the words to the most popular songs or the name of the state capitals … Cram them full with non-combustible data, chock them so damned full of the ‘facts’ they feel stuffed, but absolutely ‘brilliant’ with information. Then they’ll feel they’re thinking, they’ll get a sense of motion without moving. And they’ll feel happy because facts of that sort don’t change.”

「正如我們的憲法所說,平等的權利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賦予的。當所有的人都變得相似,人們才會感到幸福。因為到那時再沒有峻崖險峰讓他們畏懼退縮,感歎自己的渺小。沒錯!書是把上了鏜的槍⋯⋯讓人們在背誦流行歌詞和國家首都的比賽中自娛自樂吧……在他們的腦子裡填滿不會被點燃的資料,每一吋空間都充滿『事實』,擠滿那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卻又被『津津樂道』的資訊。這會給他們一種自己在思考、在進步的幻覺,當然還有幸福感,因為這些『事實』是恒常不變的。」

《國歌》(Anthem)  Ayn Rand 著

這是一個文明墮落後的世界,人類以一種螞蟻般的狀態生存著。人們在嬰孩之家長大,然後被分配到一個一生持守的崗位(農民之家,廚師之家⋯⋯),最後在無用者之家死去。這個國家的信條是:
“We are one in all and all in one. (眾人合一,一容眾人)
There are no man but only the great WE, (集體之外,再無個人)
One, indivisible and forever. ” (天下獨尊,水乳交融,萬世永存)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以「保持一致」為目標,維護著集體的穩定與和諧,也抑制著發展,泯滅了人作為個體的價值與尊嚴。當主角Equality 7-2521意外發現電力的存在,激動地展示給科學家之家的「學者」們時, 得到的回答是:‘If this should lighten the toil of men,’ said Similarity 5-0306,‘then it is a great evil, for men have no excuse to exist save in toiling for other men.’
「如果這玩意兒會減輕人們勞作的負擔,」Similarity 5-0306 說:「那這真是天大的罪惡,人們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他人而努力勞作。」

《雲圖》(Cloud Atlas)  David Mitchell 著 楊春雷 譯

這本書講述了六個獨立但相互聯繫的故事。時間跨度從美國內戰一直到未來人類文明墜落的末日。六位主人公都擁有一個相同的胎記 —— 一顆彗星。於是六個故事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靈魂的六次旅行,這些經歷交織在一起,繪成了一幅展現人性脈絡的「雲圖」。

其中有兩個故事是以未來為背景的,其講述者分別是被奴役、當做機器人對待的克隆人「星美」和文明毀滅之後地球上殘存部落的牧羊人Zachry。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未來的繁華都市,那裡的商業街上「消費者人聲鼎沸,都在購物,不停地購物。純種人(相對克隆人而言)就像海綿一樣,需要從每一個攤位、餐館、酒吧、商店和角落吸取商品和服務。」星美在看到「公司國」裡「純種人」對克隆人的種種暴行之後,發表了一份宣言來啟示所有和她一樣覺醒了的克隆人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她說:「即使在古老的部落制度中,對他人的無知會導致恐懼;恐懼導致仇恨;仇恨導致暴力;暴力導致更多的暴力,直到僅有的權利、僅有的秩序,成為最強者的任意決定。」

《貓城記》老舍 著

老舍先生自己說靈感源於一場夢。故事的風格類似《Gulliver’s Travels》,以輕鬆幽默的筆鋒,講述了一個令人痛心疾首的亡國故事。主角「我」因飛船失事意外到達火星,見證了「貓國」近乎可笑的腐朽沉淪。這部作品是否屬於反烏托邦小說尚無定論,故事與現實的種種呼應,使其更像是一則寓言,常常讓讀者不禁扼腕。

後記

科學界有一種大膽的假設,如果可以全面理解並掌握某一時間的一切存在,之後的一切未來都可以用準確的計算來預測(就像數學利用公式推導結果一樣),這至少在目前看來是無法實踐的。一葉障目就可讓人不見泰山,更何況這大千世界!但是想像力卻可以填補我們視野所不能及的空白。想像或許是錯誤的(希望所有反烏托邦小說都是錯誤的!),但絕不會是無意義的。因為我們基於「此刻」而創造出的「未來」,它們的相似與不同,反映著我們對於「此刻」的理解。這些「滿紙荒唐言」,不是對「此刻」的消極預言。正相反,這「無」中生出的「有」源於作者對現在和未來的無限希冀與熱愛。有希望,才會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熱忱,然而正確的事往往都是艱難的。毫無疑問,對於那些想要「無中生有」的預言家而言,否定現在與說服眾人都是艱難而漫長的。尤其是在一片升平氣象之中,這些「隱隱的威脅」不是太容易就被掩蓋了嗎?《雲圖》給了我一個答案:這個波詭雲譎的想像結束於六個故事中最「古老」的一個 —— 白人僱主被黑人奴隸所救,在內戰前夕決定放棄自己在南方的家業,參與廢奴運動。他的家人諷刺他太天真而不自量力:「要與人性的九頭蛇進行鬥爭的人必須以經受巨大的痛苦為代價……你生命的價值不過像無邊無垠的海洋裡的一滴水。」這本書的最後一句是:「但是如果沒有眾多的水滴,哪會有海洋呢?」

浸大編委 Facebook Page:www.facebook.com/busu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