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檢討及其他

「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檢討及其他

今天是立會第二次大會和親中社團圍堵立會大行動的早上。親中社團動員了大概萬人,比國慶或七一慶回歸的活動人數略小,台下的興高采烈,相當和平有秩序。

筆者早上乘巴士往立法會途中,前座的十數位婆婆,看來頗斯文禮讓,由一位職員類似的人帶領,其中一位說普通話的,一路談退休生活,從無涉及民族大義,原來是參加今天的聲討大會的。

筆者和黃國健在立法會同昇降機。他抱著「民族敗類」的牌,好像神打標童上身。一位友人在大會台前合臨走時,看見黄國健在大台力歇聲嘶,「邊有人聽,個個趕住散水!」據聞,還有人看見他在台上札馬揼地呢!

筆者的專注是政策,本文主題是「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創新科技署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推出「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鼓勵大學師生創立科技初創企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每所大學每年的資助上限為400萬港元,而每間科技初創企業每年的資助上限則為120萬港元,資助年期不超過3年。由於計劃需要在16/17進行檢討,它將會在2016年12月至2017 年1月提交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討論,尋求事務委員會支持由2017-2018 年度起繼續實施有關計劃。但按目前情況,沒有議員會關心這些支節問題的,就算討論,也只會水過瓦背。
申請資格

  • 符合以下條件的科技初創企業均合資格提出申請:
  • 根據《公司條例》在香港註冊不超過兩年;及
  • 成員為該大學的:
  • 本科生/畢業生/研究生;
  • 教授;或/及
  • 大學校友(3年內)。

成果

據說它是有些成果的,最注目的是中大的「視覺導航智慧搬運機器人系統」,它成立的初創企業獲創投基金注資逾1,500萬港元,進軍中國內地市場。

問題所在

該計劃的最大問題是,公眾無法得知其資助進度和商品化成果。它只會在各大學的知識轉移/技術轉移部零碎地介紹。

例如,各大學的知識轉移/技術轉移部門另需就營運表現及研發成果實踐化進展向署方提交年度報告及審計報告,但這些報告從不公開。因此,傳媒只有訪問負責計劃的創新科技署助理署長(政策及發展)才略知一二。

助理署長林雅雯在2015年透露,署方在首屆計劃(2014/15年度)共收到100份申請,最終有36間企業脫穎而出,獲得共約1,900萬元資助。

建議

大學內有五花百門的創科資助金。筆者認為創新科技署的TSSSU 應為計劃每年發布評審報告,並釐定其成效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