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學聯八九樓之爭 1】從社會運動資源中心 到自治八樓

【學聯八九樓之爭 1】從社會運動資源中心 到自治八樓

(獨媒特約報導)學聯自2015年院校成員「退聯」潮後再起風波,學聯代表會在7月16日決定「全面收回」原為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現為「自治八樓」(下稱八樓)的旺角金輪大廈單位。學聯中央(下稱九樓)與八樓的爭議已非首次。由八樓在1994年成立後計起,至2006年八樓宣佈「自治」,至今12年。

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成立於1994年,當時希望加強推動社運發展,以解決學聯每年換屆,社運經驗流失的問題,根據章則,八樓由院校成員派出代表及社會人士組成管理委員會。

不過八樓成立後運作相對獨立,與九樓開始出現分歧,九樓認為八樓缺乏監管,形同獨立的組織。八樓則認為九樓缺乏社運面向,處處打壓八樓。2006年,九樓強行將八樓的管理委員會「降級」,置於九樓的管治之下,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成員在周年大會通過修章前宣布八樓進入自治狀態。自治八樓至今運作12年,章則上則仍屬學聯。學聯曾在2014年成立八九樓溝通平台,希望雙方互相溝通理解,但在「退聯」風波之後一屆,雙方關係再度中斷。今年7月16日,學聯代表會決定「全面收回」八樓所使用的單位,掀起第三次爭議。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成立於1958年,於1984年購入旺角金輪八樓為學聯會址,1992年再購入現址旺角威特大廈九樓為新會址。1989年八九民運後,學聯與中共切割關係,故決定在1993年出售涉內地業務的學聯旅遊部,獲得約2,300萬。學聯於1994年成立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以金輪八樓單位為會址,當時有四個宗旨,包括「 對本土社會運動作出支持」、「加強大專學界與社運團體的聯繫」、「 加強大專學界對社會事務及社會運動的認識、深入批判並向外推廣」、 「搜集及整理社運資料,以保存社運歷史」。 社運資源中心由學聯代表會每年委任若干學生委員和兩名社會人士,組成管理委員會管理。

葉蔭聰:八九後反思學運 成立八樓連結基層

當年參與八樓成立的前中大學生會(第21屆)幹事會社會幹事、現為嶺大文化研究副教授葉蔭聰指,在八九民運後學聯反思學運,認為八九民運缺乏社會支援,沒有組織工人和農民支持。另一方面中大當時學生鼓勵同學 「落基層」,關心基層議題,於是開始有成立社運資源中心的想法。後來金輪單位空置,學聯資源亦比較充足,遂提出成立社運資源中心的建議。1994年八樓成立後,葉蔭聰亦擔任了八樓第二屆社會人士管委。他形容八九樓最初並無矛盾,八樓的運作相對獨立,但亦是學聯的一部分。

6693833859_9c20b38efb_b
圖片來源:Co-china

金輪天台屋事件首起爭議

1994年政府展開「滾石行動」,大規模清拆天台屋,1995年當局展開清拆金輪大廈天台屋,八樓當時全力支援。葉蔭聰是時任八樓管委,他指天台屋與八樓位處同一棟大廈,八樓當時派單張、拍片紀錄事件過程等。後來主力協助天台屋居民的社區組織協會撤離,八樓便成為主要組織者之一,並發動露宿抗爭。金輪事件最終引起八九樓之間的爭議,根據第42屆學聯社運資源中心特別小組報告,八樓與九樓是在天台屋事件後開始產生矛盾。葉蔭聰表示當時八樓和九樓或許溝通不足,九樓對八樓的行動不理解,開始產生「社運資源中心立場是否代表學聯」、「八樓應否主動組織社運」等爭議。


圖:金輪抗爭(來源:映畫手民)

八九樓第一次爭議出現於90年代末,當時九樓成員批評八樓不受監管、資出龐大、工作沒有意義等。1999年,第42屆(1999至2000年)學聯代表會成立學聯社運資源中心特別小組,研究八樓未來的方向。小組在報告中反駁了九樓對八樓的批評,認為大部份都是誤解,而是雙方長期缺乏溝通所致。小組亦肯定八樓的工作,報告中提及:「在學聯中,有常委會走上街頭去和建制對著幹的同時,亦有中心走入基層,了解基層。」,認為學聯應保留八樓,並提出代表會不得在兩年內再提交關閉中心的方案。結果當年學聯周年大會中關閉八樓的議案,在反對和棄權票遠超支持下不獲通過,而小組的報告則獲得一致通過,八九樓爭議暫告一段落。

第二次爭議:路線之爭 福利對行動

時至第47屆(2004至2005年)學聯,八九樓爭議隨著學聯代表會提出學聯發展計劃和主動檢討八九樓關係而再起。當時的學聯被形容為「右傾」、 褔利主義當道,同時社會運動陷入低潮,社會對學運和社運的關注度非常低,學聯亦不積極投身社運。八樓則被認為是左翼 ,關注小眾議題,堅持參與同志運動、2005年反世貿部長級會議等社會運動,兩者再次出現路線之爭。

2004年47屆學聯代表會成立發展專責小組,研究以300萬購置新會所,建立類似教協超級市場的褔利部。翻查文件,當時管委學生代表袁智仁(城大)和黃漢邦(中大)一直在小組內對發展計劃提出異議,認為學聯花費大量資源購置單位,與其他九樓成員發生激烈衝突,兩人在最後一次會議離場抗議。同時學聯常委會草擬一份報告檢討八九樓關係,提出重組學聯架構。根據報告,常委批評八樓管委會「已由一個單位管理者變成舉辦社運的組織者」 ,希望將八樓「降級」,交由常委會管轄。常委會又要求八樓總幹事「自我增值」,分擔新會所和福利部的工作,令八樓變成管理學聯「業務」的組織。

2005年1月22日,學聯舉行第三次代表會,八九樓關係跌至冰點。該檢討報告在會上被擱置,九樓成員一怒之下提出遺憾袁智仁和黃漢邦議案,指是他們在小組離場抗議令學聯發展計劃未能成事,八九樓成員在會議中激烈爭吵,部份八樓成員聲淚俱下,批評九樓獨裁,處處打壓八樓,時任學聯代表會秘書梁靜友亦離場抗議。最後該屆學聯並沒有推行架構重組,但在周年大會學聯「解釋會章」 ,指八樓需有7名管委方為合章,新的章則解釋令下一屆八樓運作出現極大困難。

在48屆學聯,八九樓關係已變得極度惡劣。當時已參與八樓的嶺大文化研究系學生麥家蕾形容,當年九樓處處阻撓八樓運作,做法過份,包括拖延或不通過委任管委,讓根據新的章則解釋下須有七人方可運作的管委會遲遲未能組成。九樓又不通過八樓的撥款申請,並阻攔八樓聘請總幹事,令當屆八樓無法正常運作。麥家蕾稱當年八樓被迫「零蚊搞活動」, 並嘗試公開籌款,卻被學聯發公開聲明指為非法,八樓成員在院校辦活動時亦被九樓成員干擾。

2006年八樓宣佈自治

麥家蕾指,當年不少九樓常委取態保守,鮮有參與社運,港大學生會更疑似被中共滲透。2006年1月14日的第三次代表會,九樓再次出手,提出修改會章,將八樓連降兩級,成為秘書處轄下的其中一個委員會,修章建議勢在周年大會獲通過。麥形容當時八樓已是「走投無路」,八樓成員在商討後決定杯葛周年大會,草擬自治聲明。2006年2月18日,八樓成員黃文浩及麥家蕾在周年大會通過修章議案前宣讀八樓自治聲明,宣布八樓進入自治狀態。周年大會隨後也通過了修章議案,導致章則上八樓雖隸屬秘書處,實際卻是自治方式運作。

IMG_5740
圖:麥家蕾

2010年:關係解凍

自治八樓和九樓在2006年至2009年進入冷靜期,不相往來。不過自2010年起,自治八樓重新向第52屆(2009至2010年)學聯周年大會提交報告。當時幾屆學聯均開始重新投入在社運,包括2010年反高鐵運動、2012年的反國民教育及葵涌貨櫃碼頭罷工等,自治八樓成員開始與九樓成員有更多交流。直到第57屆(2014至2015年)學聯正式成立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溝通平台(簡稱「溝通平台」),期望「以溝通和互相尊重為前提,處理學聯及學聯社會運動資源中心的關係」。

2014年重建溝通平台達共識

學聯第58屆(2014至2015年)溝通平台成員、代表會副主席石姵妍指,學聯在2014年參與的反新界東北運動、7月2日預演佔中(又稱「72511」事件)及雨傘運動,八樓均有積極支援,互相交流意見。到第58屆學聯溝通平台召開,石姵妍指九樓開初欲與八樓重建長期的章則關係,但後來發現大家需時了解雙方工作,了解雙方的價值觀及理念,遂開始互相出席對方的會議。石姵妍稱隨了解更深,溝通平台會議氣氛亦越來越好,在會上平等交流,亦能解決分歧,她認為八九樓不少理念均十分相近,兩者差距沒想像中大。

IMG_0426
圖:石姵妍

最後溝通平台達成八項共識,包括中心是「為過去學生會的成員在學聯架構內設一個合適的位置,以作為繼續支援學聯和學運的資源,但必須有權責限制」、 「學生會組織以外參與社運/學運的途徑」、「非主流運動及參與方式的試驗及實踐」等。當時平台的報告亦展望下屆的平台會議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包括合作模式、架構、權責及章則訂立等方面,並提出具體建議方案。

不過在雨傘運動後,大專院校陸續「退聯」,院校學生會亦出現了不少「本土莊」,對八樓的「左翼意識」 不以為然,而「八樓佔用學聯資源」亦是當時「退聯派」的攻擊焦點。第59屆(2015至2016年)學聯成立時,院校成員只剩下四間,而部份院校學生會對學聯態度消極,常委會曾出現五個多月的空白期,學聯工作陷入停擺。溝通平台亦無法召開。現屆第60屆學聯恢復正常運作,八九樓溝通平台亦重新啟動,雙方卻未能取得共識,學聯更在7月17日的代表會上通過「全面收回」八樓單位,掀起第三次八九樓爭議。

第一篇 學聯舊架構圖(2004年學聯文件)
圖:八樓宣佈自治前的學聯架構圖

記者:易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