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淪落人》:在黃秋生上看見吳楚帆

《淪落人》:在黃秋生上看見吳楚帆

陳果監製、陳小娟執導的《淪落人》出自首部劇情片計劃,預算有限,但這部電影好看。好看在黃秋生超班發揮,好看在電影渲染出社群的一種美好氛圍,甚至透過黃秋生與其他角色的互動,他飾演的昌榮竟有種與吳楚帆相似的感覺。

昌榮不識字,沒文化,工傷後半身不遂,困於公屋之中,了無生氣和人生意義。菲傭Evelyn 傷心人別有懷抱,來港不僅為謀生,家鄉的種種困境,令她視香港這個他人的家為避難所。兩個受困的人,公屋天井上四四方方框起的天空,「升與降」的主題顯而易見。比起最初看海報以為是「港版Untouchable」,其實好些場口總教我想起《La La Land》。原來說的是夢想,是消沉下一對男女怎樣互相了解、互相扶持,怎語言不通到葫生感恩之情,共患難只為把珍重的他/她提升,擺脫目下的困境,在低潮時候相遇,分離也是注定。

黃秋生演昌榮絲絲入扣。他並非不是好人,而是長年身體狀態使人封閉,遇見菲傭Evelyn 後,他演麻甩又得,真誠亦可。和兒子隔空對話,淚流滿面如慈父,夢中從單位外躍下一臉黯然,想像中拯救Evelyn 時又見沉默威武,黃秋生這位主角的力量爆發起來,使電影推進期間一直掀起觀眾情緒。而昌榮一角,是很典型的那種沒學識,但夠義氣,痞氣之餘又照顧人的那種中年男人。他與李燦森一角的互動,見到他在工地上的神色舉止,連結到李燦森當下義無反顧照顧他的舉動,一瞬間我見到吳楚帆的影子。

也許在昌榮一角的演出上,黃秋生令人勾起昔日對香港社群的美好懷緬,人與人之間願意溝通,真誠到即使起衝突,背後也是出於善意,這與近年好些港產片雖為探討社會議題不同。那些電影屢以奇案為進路,或傾向把角色推到極端狀態,來呈現議題內不同持份者的矛盾。相比之下,《淪落人》洗脫躁動不安,有控訴但去其悲情,不管是昌榮還是Evelyn 雙方的圈子,刻劃都相對平實,甚至有些場口不刻意追求政治正確(見昌榮的一段幻想)。

《淪落人》就是循其本,說一個故事打動人心,故此議題的包袱不大。亦因為如此,昌榮與Evelyn 的演出雖然生動,但故事推進愈來愈和電影主題結合——很夢幻。一年四季的相知相遇,為對方造一場夢,甜美得失真。

看到結尾時,我明白戲中每個角色的心理,配合也還好,Evelyn最後能夠擺脫困境,升起了,而昌榮也透過與外傭相處,收拾好癰瘓以來的心情,修補家庭關係。但是勞動之於Evelyn 所追的夢,是因為其與社會主流價值不謀而合,特別令觀眾共鳴。Evelyn 是個外貌可人、有攝影天分的準大學生,受制於婚姻、家庭和經濟,「不得已」成為外傭。她來到基層家庭工作,身邊同鄉勸她盡早找個富裕的僱主,到後來昌榮為實現她的夢想奔走,亦使她不再做外傭,離開香港。

然而,成瀨巳喜男於1939年,改編左翼作家德永直同名小說《勞動的一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清貧之家,老父養育四子長大,但長子決定半工讀,不想全職打工,為此家庭陷入入不敷支的困局。一方面是照顧家庭的責任,一方面是兒子們讀書的理想,他們覺得讀書(掌握知識)比勞動更重要,更不想當中任何一個人成為為家庭勞動,而失去讀書機會的犧牲品。老父偷聽兒子們的對話,雖然最終同意了半工讀的要求,但無言間,已指向「為甚麼讀書比勞動更重要?」、「勞動就必然是貧窮和沒有尊嚴?」的主題。

大家看《淪落人》會感動,是因為Evelyn 最終實現夢想,也有部份是為了她不再當傭人而高興吧?演出固然好,我也受落一套主題和形式都與「夢」有關的電影,只是看到最後,昌榮一個人回家,他的存在與困局,儘管以助人獲得意義,生命影響生命,但以後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吳楚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在電影中得以還魂一時,只是殘疾人士、外傭在港生活的種種困境,感動之餘亦不可不察,思考政府應該擔當何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