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其實他一直沒有變

其實他一直沒有變

題為編輯所擬

1. 讀研不讀研,心態最要緊。熱愛知識不等如適合做學術,更不等如你有耐性毅力做有系統性的知識鑽研。別對自己能力有過高評估。

2. 自己就是人辦:對很多知識都想尋根究底,但就是沒有那種只精專於一種知識體系的耐性,所以又讀MA又讀EMBA。其實讀書本身就不應太功利,如果只是為了打破現時MPhil/PhD集中在大陸人身上的現象而去「策略性」讀研,似乎有點看不起學術的殿堂吧。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有熱誠毅力在學術圈子默默耕耘開創領域的一個微小的新想法?

3. 讀研的最大體驗就是:你的每一個想法原來都有前人思考過,甚至寫過出來,真的卑微到連一枝牙籤都不如,在香港這個超級功利的城市,你真的抵受得住身邊同學個個結婚生子食好住好,而你只能月逗studentship的寂寞嗎?

4. 梁文道是一個狐狸型的公共知識分子,其實他一直沒有變,只是可能沒有人覺察他骨子裡的精英主義。他「看理想」的讀書頻道很好看,如果那代表中國自由派的知識群,一條片7-8位數字的view和無數的線下互動,對比香港群體之同質性,他之所以會覺得在香港做評論「無癮」,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吧。

5. 那個寫守護記憶至最後一人的梁文道,其實和那個冷酷而又現實主義的梁文道,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可能因為年紀比較大吧,當年大學讀書時談公共知識份子理型,很多是就是極度精英的Edward Said。如果用Gramsci的分法(希望沒有記錯)=),現在大家所期望的,是Specific Intellectual,需要透過具體的批判去拆解隱藏的權力關係,甚至要推動運動進展,有一種很特殊的「用途」;但梁所推崇的那種,似乎是傳統的知識分子(Traditional Intellectual),就是自認為是超越的,能夠守護超越某一社會特定價值的公共理性及普遍真理。但在這個連大台也容不下的時代,大眾又怎會容得下這種硬是要你想深一層,極有暖氣軍師風格的舊派知識分子呢?

6. 不只是他老了,很多人也老了,只是未必會像他那樣突出。這也未必有什麼不好,那個總記掛著昔日學術理想的大學文化,實在無法與現時大學生面對的殘酷現實有太多的接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