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單向發放消息 政府操控新聞 

原文載於《香港經濟日報》(2007-07-19)

經作者同意轉載

作者:徐岱靈

上周香港記者協會發表《香港言論自由年報》,指回歸10年來,香港新聞自由空間日漸收窄,其中一章點題指出近年特區政府愈來愈多採用放風會引導傳媒,其中一分段更指偏愛政治化粧術、以媒體牽引民意的曾蔭權已成最大贏家(Donald Tsang becomes the winner)。馬上想起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欽點」樹仁學生做訪問一事。其實這事令我最不能釋懷的,是學生們事後在接受傳媒訪問時的一句︰「我覺得沒有問題,這是我們的榮幸。」

安排學生訪許仕仁 惹爭論  

 一個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防綫,就是處理新聞的編輯自主權。今次同學們訪問許仕仁,雖說由學生主導發問,但整段片的處理完全由新聞處負責,由記者處理的角度、分析等完全欠奉。那還算是一個新聞的採訪嗎?那反而像新聞處方面「獨家採訪」樹仁學生們與司長「對談」的紀錄片了。   

既為獨家,第一手發放的權利亦很重要的,今次新聞處一聲「唔該」先行發報,大家辯解的理由竟然是「只是學生,沒所謂啦」。請別忘記,學生那一刻的身份還也是個「記者」,請問做了的訪問先由他人發放,記者還要對內容毫不知情,政府對「新聞工作者」的工作還有沒有尊重?明欺負同學仔的做法還算是一個泱泱政府的行徑?  

學生尚在學習階段,沒有人敢對他們大加指摘。可惜,作為老師的梁天偉對坊間指摘的不憤和受委屈的情緒,令人失望。訪問高層官員,當然是學校的榮幸,可是換取獨家而犧牲寶貴的新聞自主權,難道不是得不償失?在學生時代也不着重那點兒或許已算多餘的風骨,將來工作時的新聞操守還剩多少?梁天偉不久前才在「傳媒春秋」裏提出維護新聞自由的重要價值︰「最壞的情況是單元的,單聲道的,不准有其他聲音。」   

當然,訪問名人絕對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榮譽,但學生們也不要忘記,記者的工作不只是為權貴和名人發言、只作他們的傳聲筒,我們同樣是普通百姓的代言人。   

最近有機會帶幾位大學生到街市跟商販做訪問,卻發現他們對着基層市民或公公婆婆,舌頭完全打了結,英文說到嘴邊收不了,腦裏的學術名詞總是轉不成草根一點的說話,結果訪問只做到一半。高官回答的刁鑽和「遊花園」,跟平民的率性平實,對記者訪問工作來說可能一樣困難。懂得訪問高層官員,在他們面前不膽怯,這個記者只當好一半。

照單全收 新聞自由溫水煮蛙   

追求權威消息獨家專訪,又哪只是學生們所期望?今次的訪問再次反映現今傳媒過分依重政府單方面發放的消息,也經常對資料照單全收(例如有關市區重建的報道寫得有如樓盤廣告)。這次政府在完全能夠掌握所發放消息的情況下自己弄個B貨訪問,其實已猶如操控資訊自由和市民的知情權。  

香港每一個市民所珍而重之的新聞自由,如溫水煮蛙。我能想像普通市民不明白甚麼情況下才算是失去編輯自主,但新聞工作者對許仕仁訪問幾乎照單全收,是不清楚界綫還是已對這個原則不再重視?   

不理黑貓白貓,搵到料就是好貓?媒體自己不向政府爭取,只繼續順從地仗仰「消息人士」和「權威人士」的鼻息,新聞界就注定是這場資訊發放角力賽中的輸家了。

參考資料:

政府新聞處:樹仁學生訪問許仕仁片段
香港電台《傳媒春秋》節目:「被操控的新聞?」(討論政府控制新聞手段與傳媒操手問題
香港電台《千禧年代》節目:樹仁新聞系主任梁天偉的解釋
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樹仁學生談訪問許仕仁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