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博益到出版:介紹三篇有關出版的文章

出版是門手工業/梁文道

出版難道不也是種手工業嗎?就算大牌如北京三聯,靠的豈不也就是一幫優秀的作者和眼光獨到又專注勤懇的老編輯嗎?這麼大的事業,其骨幹不外乎一群身具「手藝」的人才,用做女紅的方法一針一線地把一本本書製作出來。即便如此,三聯依然不是一家擁有可觀利潤的企業(相較於其他行業)。

出版真的是手工業,不過,這門手工業可能比其他手工藝更複雜,身邊有太多朋友(包括本人)曾只想當一個文字書寫的工匠,卻不願當一個出版的工匠,一個發行的工匠,一個市場推廣的工匠。結果,這門手藝是不會發展,不會產生影響力,而在香港,要讓這門手藝生存,卻又是特別困難。

 文化出版界生病了,霍震霆在哪裡?/馬家輝

自「博益」宣佈行將銷書後, 坊間傳聞有政治團體蘊釀到洋報社門前抗議, 口號是「反對生葬香港26 年文化」云云。 此事若真, 倒令人感受矛盾, 因為如果把博益廿多年來所出版的各式袋裝書內容簡化等同為「26香港文化」, 那麼, 「香港文化」的形態與深度也確使人懷疑並悲哀; 反而, 博益廿多年來在對待作者態度上的霸道, 尤其在結業處理上的兇悍, 或許才算展現了「香港文化」的某個不堪側影, 那就是, 有風駛盡悝、得勢不饒人、佔了優勢不做事、以文化利潤為業卻以銷毀文化結業; 簡言之, 就是「中環價值」的最劣質落實。

馬家輝這篇寫得很不錯,博益出版社跟作家所簽的合約如何刻薄,例如非常罕見的永久版權制,十八個超長的出版期等,說得非常清楚。也許,香港作者如何組織起來,注重自己的權益,並且防止大公司像博益那樣買斷作者版權,使文化作品能更廣泛流傳,那肯定是一間細緻的手工業。

《彼方之光》/羊男

這是一個關於家、愛、遠行的 故事;也是獻給我的家人的第一本書。
因為再也回不去那些黑暗的日子了,所以我選擇寫下這盞溫暖光亮的故事。

在網上遇到一位台灣部落格寫手,獨立出版了一本書,既在網上出售,亦能進入像誠品這樣的大書店,不知他的賣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