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代貼]解讀趙少昂密碼

明報周日生活副刊「好唔好睇先」,由獨立媒體組稿,於本欄原文盡錄(2005年9月11日)
文 : 退之
近期,由於Dan Brown 的小說The Da Vinci Code(中譯《達文西密碼》),引起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有些人甚至跑到法國羅浮宮和意大利的博物館,去尋找「達文西密碼」。Dan Brown 把博物館變成懸疑刺激的小說舞台。當然,真實的博物館經驗不可能如此,但尋找與解碼,其實,卻又是參觀博物館的樂趣所在。
今時今日,博物館的展覽,都傾向以精心設計的影像、文字和陳設,讓觀眾能深入了解、認識展品,這就好像與觀眾一起去為展品解碼和尋找意義。最近看到一個教人印象深刻的展覽: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的「蟬與我心清 ─ 趙少昂誕辰百週年紀念展」。
以往帶朋友或學生去看中國書畫展覽,他們總有點抗拒;要習慣於繽紛影像文化的現代人,去欣賞靜態素淡的畫作,難免使人產生遙不可及的感覺。然而,這次展出的國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色彩悅目和親切感。嶺南派的第二代大師趙少昂,以花鳥畫聞名於世,所以展覽中隨處可見是畫家筆下色彩鮮明的花果:紅的,有紅棉和荔枝,都是我們嶺南的特產;綠的,有荷葉和芭焦;黃的,有向日葵和玉蜀黍;紫的,有玉繡球;白的,有白合和蓮花。就算完全不懂繪畫,當作遊目於一個繽紛的花園,細賞鳥獸蟲魚,亦是賞心樂事。
看到好的作品,觀眾總會問,到底畫家是怎樣畫的呢?懂得繪畫的人,眼睛會跟著筆觸游走,心中默默模擬畫家怎樣落筆,感受畫家如何提按、控制用筆的節奏快慢,這就是前人所謂的「心追手摹」。當然,不是人人懂得繪畫。然而,有賴科技進步和展覽策劃者的心思,把畫家的創作過程,活現眼前。就如展場中有一個以畫家所畫的「蟬」為主題的展區,除了展示趙少昂多幅以「蟬」為題的作品外,亦在展品的旁邊裝上小型的電視屏幕,播放畫家畫蟬的過程。趙少昂生前曾多次讓人拍攝他作畫的情況,這些珍貴片段的價值,比之其畫作,亦不遑多讓。這給展品作了最具體的說明,因為,任你千言萬語去解說,總不及看著畫家一筆一墨地畫出來,那樣了然可見。這些配合展品而剪輯成的錄像,不單作為一種記錄,更把觀眾的欣賞層面,由平面靜態的繪畫,帶向活動的影像,增加了展品的可讀性。
欣賞藝術作品,就有點似在解碼,透過畫面可見的東西,發現畫家寄托的某些深層意義。好像這次趙少昂展以「蟬與我心清」為題,這是出自趙氏的一件同名作品。這樣的選題,凸顯了「蟬」與藝術家的關係。趙氏愛畫蟬,由他的這幀寫生手稿中以線條描繪不同姿態的蟬,刻劃工整細緻,說明畫家對蟬的生態和造型,作過深入觀察研究。蟬於趙氏更有清高潔淨、超脫世俗的人格比喻。他早年已寫蟬喻己心志,曾出版以蟬為題的小品畫集《蟬嫣集》,並把自己的畫室命名為「蟬嫣室」。由此可見,他希望以「蟬」作為自己的獨特藝術符號之外,更以至作為個人內在精神的投射。策展者能抓著這些關係,並透過展覽的選題與展覽的舖陳,為觀眾提供「有跡可尋」的線索,讓觀眾去進一步發現畫家與畫作的深層意義。
畫家的寫生稿不單是創作的草稿,亦是追蹤畫家成長歷程的印記。展覽中便展出了趙氏不同年代的寫生冊,從1920年代到1960年代,當中有各花鳥的細部,亦有山水的速寫,更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創作取向。當然為了保存這些手稿,這是不可能讓觀眾自己拿著翻閱,因此,他們把這些手稿的圖像,都放入電腦內,觀眾可以透過電腦瀏覽,他們還利用數碼技術,張一件作品由手稿到水墨畫的過程整合成動畫,觀眾看到畫家繪畫山形輪廓、樹叢、古塔的先後,由整體到細部的次序,了解畫家對畫面構圖布局的取捨,這都是難以從作品表面看到的內容。策展者活用了繪畫展品、手稿和電腦設備的互相配合,系統而生動地解說趙少昂的創作過程。他們為觀眾提供了解藝術創作的方法,讓觀眾可以循此方向解讀其作品。
當然,要解讀一件作品,更要靠觀眾的觀察力和聯想力。這次展覽中,其中一件令人驚喜的發現,是一幀趙少昂的山水畫,一般常見的趙氏山水,是典型的嶺南派風格,即寫實的建築物或山巒,在一片夕陽晚煙中,帶點蒼涼詩意。但這幀山水,實在比張大千的潑彩山水還要抽象,更似呂壽琨、劉國松的現代水墨。大部分的畫面籠罩在一大團的黑色雲霧中,畫的下半部,畫了一些東西,是樹?是房屋?是溪流? 一切都在似與不似之間,任你想像。這樣一幅畫作,怎看也不是趙氏的典型風格。看看畫題,再細讀畫家以老樹枯藤般的書法,寫上的題詩和款識,才恍然大悟。畫題為《港島紛飛》,創作於1967年。這一年香港發生過暴動,街上不時見到被火燒的汽車、雜物,濃煙紛天;催淚彈的氣味、晚上戒嚴等,四十歲以上的香港人都會經歷過。畫家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晚上,帶著焦慮的心情,繪成此作。所謂寫實,不一定只求酷似實物,眼前的混沌一片,既有實情,亦是心境的寫照,真惰實感已充分流露。賞欣藝術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你只看表面,以為他要改變畫風,趕時髦、玩抽象,那麼你便永遠解開玄機,體會藝術家創作此畫的真正意義。

1. 嶺南派由高劍父(1879─1951)與其兄弟高奇峰(1889─1933)及陳樹人(1894─1948)所創立。高氏兄弟與陳樹人,早年均曾到日本學習美術,並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故其藝術思想亦因而深受革命思想所薰陶。他們借鑑日本近代繪畫的新風格,正體現他們力求透過折衷中外的藝術形式及其深入生活、反映社會的藝術主張,藉此對中國繪畫進行現代化的改造。
2. 趙少昂(1905─1998) 師承高奇峰,高奇峰在廣州二沙島建「天風樓」,教授繪畫,著名的弟子有,趙少昂、黃少強、葉少秉、周一峰、司徒奇、何漆園、張坤儀等,時人冠以「天風七子」之名。趙少昂在廣州時,已設「嶺南藝苑」授徒,1948年來港後,在香港復設「嶺南藝苑」,廣收生徒。1962年,與弟子創辦「今畫會」,歷年舉辦展覽並出版會刊,成為當時具影響力的中國藝術團體。透過趙氏的發揚光大,嶺南派亦在香港藝壇奠定了地位。

「蟬與心清─趙少昂誕辰百周年紀念展」

展期至2006年1月2日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逢周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