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貼:何慶基:龍鳳鬥 (論普選火鳳凰)

爭取普選運動中,民間走出個「火鳳凰」標誌,瞬即為整個運動提供一個鮮明的視覺焦點,實在是宣傳高招。「火鳳凰」首先出現於七十八歲「民主阿伯」在十一月八日於《蘋果日報》刊登的廣告,廣告中出現火鳳凰,並有設計釋義,謂「政府有飛龍民間有火鳳凰。飛龍圖案給合香港兩字,政府稱反映市民酷愛自由。火鳳凰圖案則結合普選兩字,我們認為更能反映市民酷愛自由亦追求民主,薪火相傳,以不死鳥的精神爭取普選」。很明顯火鳳凰的設計,是衝著特區政府的官方「飛龍」標誌而來,好一場官民「龍鳳標誌鬥」已正式展開。

「火鳳凰」的設計模式,完全模仿「飛龍」標誌,以文字作設計核心,把文字的筆觸變成圖象。當然這設計還有另一圖象符號,就是那當時被設計師雷文傑形容為像龍又像狗,被香港設計師協會發言人吳秋全形容為「唔似龍,唔似鳳,似雞」的飛龍。作為一個「香港品」的標誌,飛龍確是個貧弱空泛的代表,正如吳秋全指出,用龍作為標誌已太氾濫。事實上,單是全球的唐人街、香港以至內地各處的酒樓,到處都是飛龍,有什麼香港地區獨特性可言?筆者寧願老土點用帆船、尖沙咀鐘樓這些標誌,至少它們與香港有鮮明的連繫。

象徵符號

當然,利用龍作標誌其實有其政治考慮,至少在流行的文化層面,龍一直用以標誌中華民族,「龍的傳人」一詞亦常用以宣示港人的中華血統。換句話說,以飛龍代表香港,與其說是凸顯香港特色,倒不如說是用來強調香港的「中華」本質,政治上顯示忠誠。

「火鳳凰」同樣也以文字作設計基礎,把「普選」二字轉化為不死鳥。在選擇符號上,以火鳳凰喻普選,從灰燼中重新,帶出點點悲情,卻不乏期盼和信心,比飛龍來得更寓意複雜而且較易觸動人心。

此外,龍是個男性、父權、帝皇的強力權威象徵,剛好與母性、在受壓中仍生生不息堅韌的女性形象相對,亦展現了兩者的迴異身份和關係(筆者國學修養淺薄,只能以普通香港人的眼光來談龍鳳,相信話題放在專家手中仍可大造文章)。

造型比較

在造型方面,兩者相比,高下立見。飛龍用筆鬆散,中文、英文、圖象並存,為求樣樣都有,最後畫龍不成,香港兩字,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隱約含糊,龍的造型亦貧弱,有揶揄謂似濕水雞。相反構成火鳳凰的「普選」二字清楚可讀,顯示出設計時凸顯「普選」二字的目的相當明確,設計時文字和形象主客分明。設的筆觸亦緊密清脆,鳳凰的造型,只取簡單形態,其功用是為普選加上鮮明的象徵寓意。

現代人看東西時眼睛一般是由左至右走動,飛龍舞動由左至右,左右兩邊在大小上的變化不大,其動感效果,主要倚賴彎曲搖動的筆觸。火重鳳凰的移動,也是由左至右,但動感比飛龍強,因為除筆觸動感外,在造型上有明顯的體積變化,左邊起點的細小鳥頭,擴展至右邊如飛花的開放舞動,一種由小至大的伸展過程,完全配合追求普選那由細小積聚最後燦爛開花的寓意。反觀飛龍,龍身沒有太大變化,其動感來自本身身體在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的不停自我扭動而已。或許,這也是一個有關香港的比喻吧!

此外,兩個標誌均透過色彩來製造動感,這方面飛龍的效果較為成功。飛龍那由黃至紅的變動,移動的效果較為強烈,引導觀者眼睛隨黃色逐步走向紅色的大龍頭(至於紅色大龍頭是否有特別寓意則不得而知)。火鳳凰以白色走向黃色,感覺較純淨,但最大的弱點是它不能用在白色的背景上,用在白色背景效果會全然消去,只有黑色背景才最能發揮效果,嚴重地局限了使用的靈活性。但從象徵層面來看,這火鳳凰只有在漆黑的環境中,才能顯出它的漂亮光芒,又似乎別有意義。

符號屬於人民

不知是否和他的天主教背景有關,曾特首似乎特別鍾情塑造圖象(icon),煲呔、飛龍以至天幕,都是希望透過圖象凸顯形象和傳達訊息。但是,一個圖象成為公眾認受認同的符號,不是靠多大的製作費和多廣宣傳吹噓,正如全球最大的天幕也不一定會是地區的標誌,最終是要看那圖象能否反映我們的感受、呼應我們的訴求。是龍還鳳,誰最能說我們的心底話,最終還是要民主地由香港人決定。

本文原刊2005年12月3日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