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荔枝窩復村 農夫力證香港也可種出好味咖啡

荔枝窩復村 農夫力證香港也可種出好味咖啡

(獨媒報導)位於新界東北的荔枝窩,是擁有近四百年歷史的客家村莊,然而在80年代,因為人口膨脹、交通不便等問題,大部分村民移民外國,村內農地荒置、房屋丟空。直至近年,不少環保、藝術、文化團體入村,探索可持續鄉郊發展的可能及保育客家文化,更栽種過百棵咖啡樹,成功出產沖成一杯杯香濃的本地咖啡。

「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負責人Katie說,香港消費者如果理解上游生產是怎樣一回事,例如天然山水、有機耕作,作出的消費選擇也會很不同:「(我哋)唔係sell粒豆價值本身,而係成件事。」

獲「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授予首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
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及匯豐銀行支持的「匯豐永續鄉郊計劃」,獲「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授予首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右一:「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負責人Katie)

17年起引入環藝計劃 推動客家文化及鄉郊永續發展

荔枝窩位置偏遠而荒蕪,從馬料水碼頭搭街渡至荔枝窩碼頭已是最方便的路線,惟現時只有周末班次往返。

由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及匯豐銀行支持的「匯豐永續鄉郊計劃」,自2017年起在荔枝窩發起多個環保、藝術及文化計劃,推動當地客家文化及鄉郊永續發展。計劃更獲得202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授予首設的「可持續發展特別貢獻獎」。

「滙豐永續鄉郊計劃」下的「社區共創:重塑鄉郊」項目,邀請各界專家參與並成為社區策展人,利用村落物質及非物質的鄉郊資本,振興永續鄉郊社區。其中一個「土磚絮語」項目,就是由二胡婆婆(梁以瑚)與一眾藝術家,帶同學生以泥土和禾稈製造土磚,把舊房子改裝成互動聲音裝置,傳遞荔枝窩村的故事與歌謠。

土磚
土磚

藝術創作更延伸至生活層面——荔枝窩其中一幅牆需要修茸,居民就製作土磚應用。在大熱天時,住在土磚建成的房子就感到涼爽,二胡婆婆直言:「唔使開冷氣」,尤其是在全球能源短缺的年代,更應回歸長輩的經驗智慧,目前在外國已有很多聲音討論「adobe brick making 」,達至可持續性發展。

另外,二胡婆婆也與小學生籌組音樂劇「心田」鄉土情——互動展藝小匯演,講述地產商破壞鄉村文化,農村如何努力阻擋推土機的故事。二胡婆婆原本是客家人,但從來都沒有在鄉村住過,透過今次計劃重新認識客家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緣,相信計劃能重建人與人、與鄰里、與自然的關係。

村長歡迎外人入村復耕 食用花雪條大受歡迎 野草變藥效產品

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高級項目主任梁兆謙指,荔枝窩村落在80年代之後,近乎沒有人居住。然而,每十年的太平清醮,分散各地的村民都會返來重聚,打掃村落及維修房子。因此村長曾偉業也說,荔枝窩能保留至今時今日並不簡單,很感謝姓曾、姓黃的兄弟一同努力。

村長曾偉業
村長曾偉業

不少傳統鄉村也不歡迎外來人,為甚麼荔枝窩會接受項目發展人員入村?曾偉業說自己想法簡單,眼見荔枝窩很多農田空置,需要人力物力復耕:「你幫我整乾淨佢,荔枝窩又更有生氣,村民互相有個照應囉。」

「自然空間」的Keith,是第一個入村的外來人,從2013年11月搬入來。他與朋友售賣的「花花雪條」以荔枝窩農產及食用花來做成,色彩漂亮,不少年輕人都買來打卡。

無標題

至於「埔姜仔」適切技術生產計劃,則由藝術家郝立仁和區灝藍所成立。他們與村民交談接觸後,發現該處有種野草叫埔姜仔,會影響其他植物生長,因此村民會用其葉子沖茶、做防蚊膏等,其香氣也有寧神安眠之用。於是,郝立仁和區灝藍就地取材,將傳統智慧揉合於香港製造品牌當中,推出各樣藥效產品,而且每次採摘也只收集一小部分,好讓剩餘的枝葉之後可再生長。

埔姜仔負責人郝立仁、譚美然
埔姜仔負責人郝立仁、區灝藍

梁兆謙補充,構思復村時的目標並非單純想吸引原居民回流,而是希望引入不同團體,為村落帶來新的價值交流,使這裡的文化更豐富。他們希望,鄉村不止是關於食和住,更期望村落成為新的空間,讓人作藝術或保育的使用。

移民逾50年原居民搬回來 加入小組耕種

曾住荔枝窩、10多歲時隨父母移民英國的群英姐,於2014年父母退休時搬返荔枝窩居住。她憶述,剛回來時的荔枝窩「咩都無」,連她們原本住的房子都是空的,一張凳子都沒有。儘管如此,不知是否人傑地靈的緣故,原本身體不好的媽媽一回來,「就好奇怪,起身行得好好」。

黃伯與群英姐
黃伯與群英姐

群英姐慢慢愛上荔枝窩,甚至覺得耕作「做吓做吓幾好玩」,但未有長期定居於荔枝窩。至2020年疫情爆發,社會愁雲慘霧,群英姐才決心搬回來,形容「人好似地球儀,轉轉轉又會返來」。如今她加入了小組耕種,又是荔林咖啡的老闆,管理約200棵咖啡樹;空閒時也幫手煮飯,招呼朋友,親自招呼傳媒,並準備了客家菜式白切鴨予記者品嘗。

儘管移民了50年,群英姐仍有很強的客家人身份,經常掛在口邊,就連談起移民外國的決定,她也說是因為客家人性格喜愛冒險,所以會前往伯明翰、貝爾法斯特等地,做餐飲、外賣等生意,探索新生活。群英姐又說,很多人客家女生很粗魯,但其實客家女生是持家有道、懂打點一切,「梗係要娶客家女仔!」

群英姐的爸爸黃伯,已年過百歲,但仍每天走到「盤緣莊」用鋤頭打理果樹作物。這既是他兒時成長的地方,也是在計劃推行後重新發展的果園,對他而言別具意義。

黃伯打點的莊緣盤(果園)
黃伯打點的盤緣莊(果園)

港大團隊種500棵咖啡樹 sell高質本地耕作

「荔枝窩永續農業實驗農場」下,香港大學團隊栽種了近500棵咖啡樹,用上五年時間實驗試種,終於在今年春天收成時,經由本地咖啡職人烘焙,做成方便掛耳包,真正是一杯從種子到杯子(From Seed to Cup)的好咖啡。

「感情上好飲啲!」一身皮膚黝黑的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的高級項目經理戚曉麗(Katie)說,「好多人潑冷水,香港適唔適合種咖啡㗎!但其實科學上,睇返出產地分布,香港絕對係出產範圍,甚至比台灣更加接近中心。」

Katie指,很多人說香港欠缺高海拔,但其實高海拔並非種植咖啡的必要條件,反而很多咖啡都在平地和熱帶種植;除了地價較高,難以大規模幾萬棵般生產之外,香港其實已具備條件。

晾曬咖啡豆
晾曬咖啡豆

然而,計劃的目標不單是在香港種出咖啡這麼簡單,更是想種出有質素、好味香濃、在市場上有價值的咖啡。於是,Katie與團體引進各種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樹苗,包括鐵比卡(Typica)、波旁(Bourbon)、卡杜拉(Caturra)、藝妓(Geisha)等,摸索哪種咖啡在香港的地理環境最適合。

Katie認為,香港出品的農業與外國相比,必然不可能高產量、低價值,那只好向低產量、高價值的方向走。她形容香港是「消費的社會」,但消費者須理解上游生產是怎樣,因為每個消費選擇都很有影響力:「唔係sell粒豆價值本身,而係成件事。」有機農場、利用天然山水、本地出產減省運輸碳足印等,飲一杯香港咖啡的好處多不勝數。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