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各區社區報專頁出木棉花圖 喻意《蘋果》種子散落社區成長

各區社區報專頁出木棉花圖 喻意《蘋果》種子散落社區成長

(獨媒報導)被指涉嫌違犯《港區國安法》、資產並凍結的《蘋果日報》,上周三(23日)被迫停運,於星期四出版最後一份報紙。至少十四區的社區報昨晚(26天)共同轉載或張貼題為《風雨吹散籽遍地 區區深耕樹再起》的木棉花圖片,以木棉花花語喻意珍惜身邊的人和事,《蘋果日報》的種子爆開後,隨風飄散各地,於社區落地生根。

昨日晚上,至少十四社區報於社交媒體專頁刊出《風雨吹散籽遍地 區區深耕樹再起》圖片,並附上支持《蘋果日報》,感嘆新聞自由被打壓以及呼籲街坊參與社區報的訊息。圖片皆為木棉花,有至少四款不同圖片。

油塘社區報《集油》以木棉花樹比喻《蘋果日報》,指「一個果實的墜下,不會是故事的終結,就如木棉花樹的種子發芽後,裡面的棉絮便會迎風飄舞,落地生根。」《集油》表示盼在「風雨」下,街坊就如「棉絮」,在社區四散「發光發亮」。《葵衷區報》指「雖然木棉花的季節已經過去,街上已經看不到木棉花既種子,但種子其實已經飄散到各區,靜待凜冬過去,春回大地的一刻。」

不少社區報皆提到新聞自由和「第四權」日益受限,馬鞍山社區報《馬聞》指《港區國安法》界線不清,使人「自我審查」。《元居民》提及於納粹黨時代被迫結業的德國報章《曼寧日報》,於柏林圍墻倒下後相隔五十四年再生;南韓於極權年代亦以《誹謗法》及《國家安全法》打壓新聞自由,但南韓傳媒堅持調查報導,最終在民主化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多區社區報皆在帖子指,社區新聞有其重要性,《元居民》指街道旁垃圾,以至鄉郊強行收地等社區新聞,正能「顯露生活日常之不公與權力關係,提醒人們反思日常,以至長時間維持意志」「期望居民「進化成為記錄者」及蛻變成「公民記者」,對社會問題「尋根究底」。

《馬聞》期望「大家踏出半步,積極投稿,參與馬鞍山社區活動,主動跟《馬聞》成員閒聊一下或報料」,黃大仙社區報《新仙出爐》則籲市民成為公民記者。屯門社區報《溯本尋屯》籲市民支持當區的社區報,西貢社區報《貢想》表示「會盡力呼吸,盡力好好地做好過每個社區自肥企劃」。

大埔區船灣選區社區報《船灣人》收集街坊「對所屬地方嘅想像」,盼集結成書,以作記錄;大角咀社區報《角醒 》、西貢區社區報《貢想》邀請市民加入社區報;其餘社區報,包括《屯敘》、《溯本尋屯》、《新仙出爐》、《觀》、《孚聲》、《葵衷區報》、《南。誌》則寄語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