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們要見光的墟市政策

我們要見光的墟市政策

文:楊彧(民協副主席、深水埗區議員)、黎妙玲(民社服務中心項目主任)

上月27日,民社服務中心在海麗邨成功舉辦墟市「深墟」,這是在首次市區公共屋邨舉行的現金交易墟市,由開始申辦到最後成功舉行,歷程約半年,過程中機構要和不同的政府部門及地區人士交涉,成功得來不易。誠然,墟市在深水埗區不是新鮮事物,過去數年,如「深水埗見光墟關注組」在九江街舉辦多次的墟市,甚至近年開展合法的熟食墟市。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推動公民社會參與社區建設(如九江街墟市與深水埗棚仔的合作),以及往後的墟市發展打了一支強心針。不過,在屋邨場地舉辦墟市,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申辦過程的難度更是「不足為外人道」。

屋邨墟市背後:看不見的申辦流程

我們看到墟市「擺檔」只是表象,背後卻是相當複雜的申辦流程。首先,申辦機構事前需花費較長時間就舉辦屋邨墟市自行尋覓適切用地及場地規劃,之後機構隨即將墟市計劃資料呈交房屋署進行審批。因申請屋邨墟市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專業意見,於是機構獲得房署表示接受申請後,機構需再逐一獲得食環署(包括消防處及警署)、民政署、區議會及屋邨管理委員會的支持及批核,申請過程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及地區諮詢組織;因政府未有定位專責部門統籌,所以申辦團體需逐一與個別部門溝通及等侯回覆,過程難免出現反覆的修改及等侯。於2017年11月7日政府設計了《墟市申請資源指南》,訂明申辦團體必須獲得以上各個政府部門及地區諮詢體團的同意方可舉辦墟市。

說到底,政府最關注的還是舉辦墟市的場地安全問題,故屋邨墟市在場地規劃上,申辦機構與房署及食環署多番溝通及修改,期望墟市活動在安全環境下進行;而食環署及消防署為確保場地安全,需於墟市當日到場檢查,才即場簽發批核文件,所以,各個政府部門及申辦機構為場地規劃雖然投放了極大人力資源,墟市活動卻要承受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墟市的不確定性還有其政治因素,所以,申辦機構在爭取各政府部門及地區團體支持亦是一場時間工程。按諮詢順序,機構必須先獲得區議會支持,方可向屋邨管理委員會提出申請及進行諮詢,因此,申辦機構需預留較長的時間在諮詢環節。縱然申辦流程複雜,亦未必能夠成功申請場地,而且,過往墟市給外間「土炮」、「不衛生」、「混亂」等負面印象,為何仍要舉辦墟市?

8f2

屋邨墟市不但不可恥,而且有用

民間組織或社福機構舉辦屋邨墟市,期望透過實行墟市給予居民另類選擇,不用受制於物價高但選擇少的主流經濟,創造經濟及空間的自主平台。根據扶貧委員會發表的《2015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深水埗區的貧窮率達17%,為全港最貧窮的地區。墟市鼓勵人盡其才,讓基層居民以檔主身分盡展所長,參與社區經濟活動,幫補日常生活開支。是次「深墟」墟市設有40個檔攤,主要擺賣由基層婦女自製的手工藝品,當中有接近40%檔主是失業超過半年以上人士,另外45%檔主的家庭正領取經濟援助,每位檔主當日大概賺取$200-$500以上的收入,可紓援生活負擔。經過是次墟市,接近90%的基層檔主表示墟市可為她們提供就業機會,並希望日後在同一場地(海麗邨)繼續舉辦墟市,即使作為照顧者亦可為家庭生計出一分力。

或許,對墟市最大的批評是活動會為鄰近商舖造成影響,不過只要做好組織工作,屋邨墟市不但不可恥,而且有用。其實墟市和商舖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更可互惠共生,根據過往深水埗區多次數墟市的經驗,墟市周邊的商戶反映活動並沒有為他們的營業額做成預期中的負面影響或惡性競爭,反而變相協助帶動更多人流及高消費力的區外人士到來,提升商戶營業額。而從「深墟」的成效,我們更可以看到互惠共生的結果,而且,屋邨墟市帶動社區網絡形成,有利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營造,不是更相得益彰嗎?

見光的墟市政策才是出路

記得「深墟」活動期間,不少街坊都詢問下一次墟市將會詢問何時舉行,然而,主辦機構都無法提供答案。無論在墟市選址、申辦流程、資源投放,民間組織和社福機構都面對相當大的限制,但同時我們都清楚知道一次性的墟市對於社區經濟或婦女就業的幫助真的不大,婦女們剛懂得如何自己車布袋、懂得如何去宣傳及定價,之後就沒有了延續和機會。要讓墟市「恆常化」及「遍地開花」,我們就要爭取見光的墟市政策,使墟市真正見光,希望「深墟」的屋邨墟市經驗可讓政府部門懂得認真處理墟市的申請,重點更希望林鄭政府能夠有整全的墟市政策,統籌各部門以協助團體申辦墟市,讓社區經濟能夠持續地發展,基層市民生活才可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