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落街買餸」成奢望 馬鞍山規劃碎片化 萬戶新人口前後夾擊

「落街買餸」成奢望 馬鞍山規劃碎片化 萬戶新人口前後夾擊

政府近年常被批評「盲搶地」,在全港胡亂尋覓土地再插針式起樓以解決所謂的「土地問題」,卻無視令社區規劃失衡,漠視解決居住以外,新增人口在衣、食、行等方面的實際需要。馬鞍山區亦恐怕已成為如此規劃失當的「災區」之一,發展陷入「碎片化」,近年及未來將落成的住宅區,均出現遠離民生設施的情況,令居民購買日常用品隨時需要舟車勞頓,「落街買餸」已成奢望;更甚是,未來馬鞍山區一頭一尾的新建住宅入伙後,增加的人口均最少逾萬,預料為現時已飽和的交通及社區設施,帶來更大的壓力。

20190517_152424

5月底起,2019年新居屋開始接受申請,6個全新居屋屋苑提供合共4,871個單位,其中735個來自馬鞍山區的錦暉苑。錦暉苑位於恆健街,以享有無敵海景為賣點,而它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屬單幢式大廈。

其實,新一期居屋名單曝光後,有傳媒曾比較各屋苑優劣,其中錦暉苑被形容近馬鐵恆安站,步程只需5分鐘,但屋苑未設商場及街市,外出用膳或買餸要依靠附近設施。

《馬聞》記者上月實地視察,由錦暉苑出發,步行往最近位於欣安邨的食肆,需時少於10分鐘;惟如果想有更多選擇或購物,改往恆安邨或頌安邨商場,便要近15分鐘,假如在夏季或雨天,會有一定不便。

插針式起樓 欠社區配套

錦暉苑是馬鞍山區內首個單幢式資助房屋,亦是政府「盲搶地」插針起樓之結果。但如有留意馬鞍山區近年發展,類近單幢式項目已曾出現,包括在恆康街與西沙路交界的薈晴,以及馬鞍山路與西沙路交界的薈朗,兩個私人項目均是兩幢相連,跟鄰近商場或街市有一定距離。

再綜觀整個馬鞍山區規劃,這種碎片化情況更有嚴重化趨勢。位於大水坑的居屋及公屋項目,現時已經動工,料在2022至2024年落成,其中在狹長的地皮將興建5幢居屋;而在欣安邨旁邊,則會加建3幢公屋作欣安邨二期,預計將新增逾1.1萬人口。

不過,《馬聞》翻查兩個項目的規劃細節,發現只預留極少發展樓面作零售用途,而現時欣安邨只有一間小型超市、一間便利店及一間食肆,換言之,未來所有人口的日常生活所需均須外求。《馬聞》記者同樣作過實地視察,該處地點其實較錦暉苑更隔涉。

20190517_152951

烏溪沙5樓盤陸續入伙 交通負荷成疑

如果大水坑屬馬鞍山區開頭,另一端烏溪沙的發展情況亦同樣值得關注。白石陸岬在越南難民中心關閉後,多年來一直丟空,沙田區議會曾在2010年向政府提交《馬鞍山白石陸岬發展研究報告》,指市民普遍反對把該區發展為住宅區,建議保育自然環境,發展作單車城等康樂和體育用途。但白石最終仍成為多個大型私人住宅項目的落腳點,最先落成共五期的迎海,以3,500伙單位為這個綜合發展區掀起序幕;而由去年至2021年,再有最少5個項目相繼入伙,最終會帶來逾萬的新增人口。

人口增加,因此需要土地滿足住屋需求,是政府近年高舉的主旋律,但新增人口同時附帶的衣、食、行需求,卻往往被政府忽視。對馬鞍山人而言,恐怕最憂慮會對現時繁忙時間呈飽和的交通網,帶來難再承受的壓力。

馬鞍山居民現時早晚均歷塞車之苦,早上繁忙時間石門開始成為樽頸位,而城門河對岸新城市廣場後則是另一樽頸地帶,馬鞍山人早上別無選擇會遇上交通擠塞。雖然鐵路是另一選擇,但無論是選乘馬鐵還是往大學站,亦要途經大圍站這樞紐,將來沙中綫通車,會否令情況加劇?

閒置地擬建體育館、公園

而在居住項目以外,現時馬鞍山區內尚有少量土地仍被閒置。在海澄軒旁及馬鞍山警署旁,各有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後者正有意規劃為8層高體育館,提供多用途主場、健身室、多用途活動室、乒乓球室、兒童遊戲室、多用途禮堂、圖書館及室內泳池等設施。此外,區內亦有數幅休憩用地,其中兩幅毗連錦暉苑,當中一幅將興建為公園。另有一幅在We Go Mall旁,現時用作臨時停車場。在錦泰附近恆泰路,也有一幅未劃定規劃用途的地皮。這些土地未來命運又會如何?

學者:單幢式發展粗疏 居民可自救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指出,以往發展新市鎮,會根據規劃標準按人口興建社區設施,但單幢式發展出現後,是否仍有跟從標準頓成疑問,而令社區碎片化就「肯定不理想」,「我哋講居住,唔只係起間屋畀人,咁樣唔係家庭,你要令佢覺得well-being(幸福),係需要包括提供其他設施,連居民健康都要照顧,要諗佢哋生活上各樣需要,點樣去滿足。」

回顧過去的發展模式,例如居屋跟公屋為鄰,同時在公屋邨範圍設商場及街市等配套,伍美琴就以「人性化」來形容如此的設計,而相對的單幢式發展,規劃就是「相當粗疏」。

不過,伍美琴同時提醒,雖然規劃未必可以改變,但居民其實可以「自己社區自己救」,例如在生活中尋找空間,自行發揮想像帶出改變。她舉天水圍作例,有婦女發起及經營墟市,推動本土經濟,「社區自己都可以諗,爭取點去優化現時的空間。人係天生的空間領導塑造者,可以為空間注入無限可能。」

201906112

表:馬鞍山區近年及將落成的發展項目
0611

「八十後」社區 終極規劃人口達25萬

馬鞍山本身是個小村落,村民以務農及漁業為生,後來因採礦業而成為工業重鎮,再由七十年代尾轉型為新市鎮。港府在1979年決定把馬鞍山發展為沙田衛星城市的擴展部分,開始大興土木,填海造地,迅速發展為一個擁有多個屋苑的住宅社區。

馬鞍山新市鎮首個入伙的屋苑是恆安邨,於1987年落成入伙,7幢樓宇共提供近6,000單位;位於大水坑的私人機構參建居屋富安花園,第一期亦在同年陸續落成,最終全屋苑共17座樓宇,提供近4,000個單位。私人屋苑方面,區內規模最大私人住宅項目為新港城,總數共20座,提供逾4,700個住宅單位,由1993年起開始入伙。

時至今天,未計仍在興建的項目,馬鞍山區內共有5個公共屋邨,最少12個居屋及夾屋項目,以及最少近20個私人屋苑項目,這些屋苑由大水坑沿馬鞍山山麓直達落禾沙,沿海發展出大範圍的住宅帶。這個新市鎮近年再以港鐵馬鞍山站為中心,發展出類似「鎮(市)中心」的地帶,除大型商場外,更有公園、體育館、游泳池及公共圖書館等公共設施。

人口方面,根據《2015年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建議報告書》,馬鞍山區內共有11個選區,涉及人口共20.8萬人;而由規劃署出版的《2018至2026人口分內推算》報告,估計2019年馬鞍山區人口已達21.35萬人,是近年冒起較快的新市鎮,而預料至2026年時,人口更進一步上升至22萬,但相信仍未到達「上限」,因為按政府的發展計劃,隨著區內有更多屋苑落成,最終總規劃人口料可達23.7萬至24.9萬人,惟同時可以想像,必會對區內交通及民生需要構成更大的壓力。

01.40.02
規劃初期之馬鞍山。(網上圖片)

文: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