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馬六甲之旅

馬六甲之旅

十個月前去了馬六甲,記得第一次去馬來西亞已是1997年尾,那次去星加坡,因便成利在皇后街(Queen’s street)搭「間房仔」的士去了柔佛州新山縣(Johor Bahru)行了大半天,當時新山縣開始了大型建設,半個城市都是建築地盤,沙塵滾滾。 之後陸陸續續去了吉隆坡、檳城、沙巴;2015年再由皇后街坐的士去新山縣時,新山縣已變了城市,不同的發展商都有新樓盤等待外國人購買, 2007年到2017年之間的首都吉隆坡也變化很大。

museum

談馬來西亞歷史通常從馬六甲王朝開始,故此馬六甲是必到之地。 記載馬六甲最早的文獻是1360年的暹羅《王室法典》,在文獻記載前,馬六甲已受印度及伊斯蘭文化影響,自從大量馬來人遷入並於1402年建立王朝後,馬來人也受明朝影響而取黃色為王室用色。 其間先後受葡萄牙、荷蘭人佔領,因先天條件及客觀因素,位處半島海峽的馬六甲,十五世紀時已成為國際大商港。 十六世紀英國人慢慢入主馬來半島後,令半島的體制作了極大的改變。

聖方濟教堂、聖地牙哥城門 (Porta De Santiago)、荷蘭紅屋(Stadthuys) ,她們都是葡萄牙人、荷蘭人在馬六甲一些搶眼但歷史悠久的建設。 維多利亞女王噴泉(Queen Victoria's Fountain)、獨立宣言紀念館(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Memorial)則為英治時的足跡。蘇丹皇宮(Muzium Istana Kesultanan Melaka)、馬六甲傳統市場(Medan Samudera Crafe Centre) 、馬六甲海峽清真寺(Masjid Selat Melaka)皆傳統文化珍藏; 除此之外,馬六甲歷史博物館、大洋博物館、文學博物館、鄭和文物紀念館亦是本土文化與外邦關係發展經歷的瑰寶。

dutch hse

馬六甲除了有馬拉人、華人、娘惹(Peranakans) 、印度人之外,還有葡萄牙人與馬拉人混血兒叫克里斯坦人(Kristang ) 。 馬來西亞族裔眾多,有香港人以為馬拉人有「排華」的傾向,其實是對以往馬來西亞的政治衝突有誤解而已。華人移居馬來西亞已有五百年,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兼東方學家劉博(Thomas John Newbold)曾言:「華人是海峽殖民地最有用的階層」;南洋史地研究學者張禮千則認為英人訂出了馬來西亞之秩序、規劃,華人投入了馬來西亞之開發、繁榮。上世紀60年代,由於馬來西亞共產黨的骨幹及眾多成員是華人,馬拉人與華人的衝突也因反共意識形態分歧所引起。

香港近年政局敗壞,反修例引發的逆權運動經歷了五個月,聞說很多香港人需要移民,馬來西亞的第二家園計畫似乎很受歡迎,此計畫是馬來西亞政府讓符合特定條件的外籍人士獲得多次入境社交簽證,方便長期居留在馬來西亞,計畫其實沒有永住權及入籍的安排。 以事論事,從此計劃的特定條件來看,還有很多地方選項,例如泰國、智利,甚至於歐洲國家也可以,當然這些地方可以有永住權或入籍的選擇。

話雖如此,如果生活在華人社會能令你感覺到輕鬆、舒服一點,馬來西亞確是個好地方,極端馬拉民族主義思潮在馬來西亞已是歷史陳跡 (1),但是隨著人口大國的「崛起」,現今的馬拉華人多數是所謂藍絲傾向的,要是真的逃離香港的政治污水,這個氛圍可以接受嗎?

church (1)

(1)上世紀三十年代馬來左翼份子提出「大馬來由」(Melayu Raya)的概念,要將馬來半島、泰南四府、婆羅洲全島、爪哇、蘇門答臘及菲律賓等地組成一個大聯邦,以馬來文為共同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