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人住先,定數據機住先?

香港人住先,定數據機住先?

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有突破發展,意味疫情時代似乎有望見到終點,但因應疫情而生的新生活模式卻未必會回到過去,網上課程、遙距會議、線上購物等已成新常態下生活的一部份,隨之而來當然是數據儲存的需求,有銀行分析師料未來三至五年數據中心市場將每年增長15%。有測量師更建議港府增加數據中心土地供應以應付需求,惟目前疫情下百業待興,房屋問題嚴重,在土地珍稀的情況下,資源投放的優次順序,值得深思。

首先,現時市面數據中心的供應量已有600萬平方呎,當中不少數據中心其實仍未飽和,再加上部份企業如通訊軟件LINE母公司Naver集團將數據中心從香港搬到其他城市,有業界人士表示,香港數據中心市場現階段實質供過於求。反之,香港有逾9萬劏房戶,公屋輪候時間達5.5年並蓄勢上升,足見香港住屋嚴重短缺。港府實應先加快興建公營及私營房屋的審批,滿足市民的基本住屋需求,再談其他。

其次,透過現行活化工廈政策,足以滿足數據中心用地需求。據規劃署數據,香港目前有1400多幢私人工廈,共佔土地面積逾2,000公頃,約相當於120個維多利亞公園。政府於 2012 年推出促進數據中心發展的優惠措施,業界大可申請把工廈轉換作數據中心用途。事實上,截至今年三月底,政府已收到40宗相關申請,當中31宗已完成審批。既然已有現有工廈資源,當然應善用,何需再開發新地皮?

再者,隨著科技發展,數據中心佔地理應越來越少,市場需求與土地需求不應直接掛鈎。簡而言之,同等體積的數據機在未來理應能儲存及處理更多數據,道理正如今天的電腦比二十年前效能高幾倍,但體積細一半。盲目加大數據中心土地供應,到最終只會產能過盛,並且浪費土地資源。而且,數據中心是人力需求最低的行業之一,在香港失業率高達6.4%情況下,用珍貴的土地去發展一個不能創造就業的行業,既非善用資源之舉,亦不切合香港現況。

儘管香港一直致力打造亞太區數據中心形象,但現時社會問題太多,事有緩急輕重,而數據中心用地肯定算不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