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城中書店2】七個書友合創網店 拒絕中資出版和隱形紅線

【城中書店2】七個書友合創網店  拒絕中資出版和隱形紅線

周雪凝(Sandra)

(獨媒報導)我問為甚麼書店以「大鵰」命名,店主之一周雪凝(Sandra)老實回答:「亂改的。」官方說法是,「大鵰是一隻在香港文學海中翱翔的雀仔」;但事實上,它是大鵰文化七名店主中其中一人的花名。

店名改得隨意,連合作方式也有點佛系。沒有明細的分工,七人互相補位,誰有空就多點去書倉幫忙。不過在選書和經營方面,他們有自己的堅持:絕不賣三中商或有中資背景的書籍,以及只選用本地速遞。

此外還有一個共識:不要因為那條隱形紅線而局限自己,要盡自己能力做多啲。在社會動盪、疫情遲遲未完的環境下,作為一間獨立書店的負責人,Sandra 說只能活在當下,盡自己努力去賣書:「除非冇人再睇書。」

從網友變朋友 疫情下「半推半就」合作開店

Sandra 坦言,開書店這回事其實是「半推半就」地發生,她也沒想過會運作至今。事緣去年 5 月疫情肆虐期間,Sandra 一名朋友在放工後想買書,卻發現書店因限聚令而提早關門。於是,朋友在通訊群組裡說起這件事,然後提出:不如我哋自己開間書店?

包括 Sandra 在內,這個群組共有七個人。他們多年前在網上認識,慢慢從網友變成朋友,當中有人是中學老師,有人是文員,有人是議員助理,最大的共通點是喜歡看書。其中一人提議開書店時,他們都覺得可以一試——隨手拿了其中一人的花名為書店命名,大鵰文化就這樣誕生了。

DSC09274

冇經驗靠自己 早有蝕錢心理準備

因為沒有出版或書業相關經驗,他們最初也頗迷惘,「連邊到入書都唔知」。上網 Google 台灣發行商,再逐一聯絡本地出版或獨立作者,Sandra 說試過被當編輯的朋友嘲笑:「你攞咁少(書),對出版社而言是運作不到的。」

最初,七人只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做。直至去年年中開設了網站、租了書倉、開始有些生意,他們才開始認真營運,不知不覺就快一年。現時,大鵰文化有約 900 本書已經上架,包括文學、歷史、兒童書、生活、心靈勵志等不同範疇,當中七至八成是先入貨再出售,一至兩成則是預售。

書店的前期投資約七至八萬,Sandra 說之後他們有繼續投資,加上每月三千多元的書倉租金,至今仍未能收支平衡。不過在決定開店前,他們早有蝕錢的心理準備:「邊有可能賺?」選擇開網上書店而非實體書店,除了是想避免受疫情波及,讓讀者可隨時隨地在線上買書,亦有成本考量。

那七個人一起開書店,會因意見不合而吵架嗎? Sandra 想了想:「又冇喎,會有意見分歧,但未至於吵大鑊。」他們相識十多年,本來只是閒時會聊聊天的朋友,現在因為一起開書店,連繫反而更加緊密。

DSC09294

資源本地化 在動盪社會中接觸少看書的人

大鵰文化不賣三中商或有中資背景的書籍,這是七人最初已有的共識。「都係一種政治取態,唔想自己嘅資金流入中聯辦。」Sandra 估計,現時的香港出版市場有六至七成出版物由三中商負責,她坦言有時候也很掙扎:「會少了很多香港歷史書。」

此外,他們只選用本地速遞:「想將資源本地化,賣本地出版、用本地速遞,盡量用多啲香港嘅資源。」

或許因為主要以網上平台作推銷,大鵰文化的讀者年齡層較輕,最好賣的是與社運或抗爭相關的書籍。在動盪的社會環境下,Sandra 覺得網上書店確實較易接觸本身較少看書的人——例如,會有年輕人詢問他們意見,希望透過閱讀充實自己。故此,大鵰文化設有不同價格的「福袋」,會根據讀者的要求和喜好制訂書單,希望幫助讀者找到合適的書籍。

Sandra 笑說最初做「福袋」時,她想過要趁機塞一兩本賣不出的書給客人:「點知後來發現,大家都係認真嘅,會好認真咁幫佢諗咩書啱!」

海外港人成客源 不擔心獨立書店供過於求

Sandra 相信,日後網上書店的生存空間可能比實體書店更大:「(實體書店)一來要應付現有的客人,二來未必有足夠應付物流、網上銷售的經驗。」自去年 8 月中起,大鵰文化開始接到外地訂單,於是他們意識到:移民潮之下,網上書店將成為出售中文書籍到海外的途徑之一。

近年越來越多獨立書店冒起,Sandra 說不怕「供過於求」,只擔心大家為了爭奪市場,模糊了自己本來的特色:「無人會鍾意 10 間一樣的書店。」她指,若每間書店出售的書籍類同,是不健康的現象,故自己在入書時會刻意尋找與別人不同的書籍。

DSC09273

有人看書,就有我們

對於未來,她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只要仲有人睇書,就仲有我哋生存嘅位置。」在電子世代下,看書的人會否越來越少?她不同意:「仲有好多人睇書。書唔會死,佢可能只係變成有聲書或者電子書,換一種方式生存落去。」「總有人鍾意實體書,多過有聲書或電子書。」

她的信心,是建基於讀者多於政治環境影響。當然,她相信每一個開書店的人也想過「會否有一日連賣書都犯《國安法》?」但到目前為止,她和其餘六人尚未有因此而有所避忌。他們有一個共識:不要因為那條隱形紅線而局限自己,要盡自己能力做多啲。

但如果有一天,紅線變得明確了呢?「咁要睇大家共同意志,我就冇所謂嘅。」

書店的短期目標是收支平衡。Sandra 說,他們沒討論過長期目標:「但我自己嘅話,會想開一間實體店。」

她說自己自小愛看書、經常去圖書館蒲,每次看著家中的書櫃時總會想「如果有間書店就好啦!」長大後如願與朋友開設網上書店,雖算是夢想成真,「想的時候很開心,工作時又是另一回事」。例如,她總會為入甚麼書而頭痕:「入書係一種賭博。你睇好本書先入嘛,見到佢賣唔出就會好傷心。」

因為一直以來太瘋狂地買書,Sandra 早已塞爆家中書櫃,要另外租了一個迷你倉放書。她開玩笑說,如果有一天要開放自己的書倉賣二手書,一定會通知我。我笑說家中也有不少書,不敢再亂買了,她卻道:「唔怕啦,書總有書嘅位置。」

記者:梁皓兒